1948年10月24日,为堵住国军廖耀湘兵团逃往营口的通道,东野十纵在黑山、大虎山一线严阵以待,由此,黑山阻击战打响。

就黑山阻击的前两天战斗来看,廖耀湘其实是有一个突破十纵阵地机会的。

但结果,放在眼前的大好机会,却因为廖耀湘“想得太多”被白白浪费,咋回事呢?这就得说到廖耀湘当时的思路了。



一、兜兜转转去黑山

廖耀湘从一开始,就把什么叫“想得太多”演绎得淋漓尽致。

东野包围锦州后,廖耀湘对老蒋要求的出沈阳救锦州相当抵触,但抵触归抵触,最终还是带着九兵团开出了沈阳。

对此,很多说法都认为,是廖耀湘迫于老蒋的压力不得不从,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因素之一,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廖耀湘的“小心思”。

在老蒋第一次提出要沈阳国军去救援锦州时,廖耀湘以及卫立煌都表示不可行,不过,两个人的理由不太一样。

卫立煌的看法是,当下东野正在加紧围攻锦州,自然也会有部队用来阻击国军援军部队,因此廖耀湘只要出沈阳,在去锦州的路上必定会被阻击,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卫立煌在抗战时期,曾指挥过八路军部队,对八路军为了任务和大局甘于牺牲的精神,印象极为深刻,所以他就认为,即便是东野用来阻击廖耀湘的部队不多,但绝对会拿出不惜牺牲的态势来挡住廖耀湘。

对此,廖耀湘表示认同,但他的看法却跟卫立煌不一样。

廖耀湘在国军诸将中,是少有的喝过“洋墨水”的人,所以对战术这块研究的相当不错,而通过抗战结束后国军与解放军的交锋来看,就野战能力这一块,国军显然逊色于解放军。

所以,一旦自己出了沈阳,到时候大概率会跟东野遭遇,而对此,廖耀湘也没有信心在野战上打过东野。

这就是他为何不想出沈阳的原因,但与此同时,他却觉得,虽说野战打不过东野,但自己还可以逃嘛。

只要想逃,那东野就挡不住自己的脚步。

这就是廖耀湘当时的想法,他自认为自己能跑得过东野,并且,他还有个“如意算盘”,就是出沈阳后,先不着急去锦州,可以先看看形势再说,如果锦州国军扛住东野进攻了,那自己就快速南下,与范汉杰前后夹击,如果范汉杰扛不住,那自己再跑也不迟。

基于这些想法,加上老蒋亲自在沈阳找他谈话,最终,廖耀湘同意带兵出沈阳。

而在出沈阳之后,廖耀湘第一站就去了彰武,这里是东野的后勤基地,同时也是东野的重要补给线,且存放有大量的粮食物资,所以廖耀湘的计划是,拿下彰武,就能切断东野后勤补给,而后勤补给一旦出问题,那锦州便可解围了。

从理论上来讲,廖耀湘的这个计划还相当不错,毕竟打仗就是打后勤嘛,后勤一旦出问题,那对前线部队影响将是相当巨大的。

但问题就在于,彰武作为后勤重地,难道东野不知道这里的重要性吗?

答案是肯定知道的,并且不仅知道,对廖耀湘攻占彰武这一举动也是在预料之中的,自然而然的,相应的紧急预案肯定也有。

首先是后勤补给这方面,除了彰武外,东野还有包括八仙筒到北票、从甘旗卡到阜新的备用补给线。

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彰武被廖耀湘占了,也不影响东野的后勤补给。

其次,是东野的五纵、六纵,是在东野野司的明确指令下节节抗击,其中,五纵在后来的战场总结中还提到,为了不让廖耀湘缩回沈阳,还特意且战且退。

这一切都表明,对廖耀湘的动作,东野野司是了如指掌。



而廖耀湘这边,在拿下彰武之后,抱着“事后摘桃子”的想法,硬是在这里磨磨蹭蹭的好几天,期间,其麾下的部队还因为倒卖抢到的粮食,居然把装满油料、装备的军用卡车都卸空了,就为了多拉点粮食送到沈阳发财。

而这一磨蹭,就磨蹭到了东野收拾完锦州腾出了手,到了这个时候,廖耀湘开始急了,但即便如此,廖耀湘还是没急到正点上。

二、令人费解的出兵安排

电影《大决战》里,东野首长曾提出,“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短短一句话,就充分彰显了东野要守住塔山的决心和态度,而这种决心与态度,其实在黑山阻击战中,也是一模一样。

1948年10月20日,东野签发了《全歼东北敌军的政治动员令》,对于承担在黑山一线阻击廖耀湘的十纵,东野首长就要求,“死守黑山、阻击敌人,与阵地共存亡”。

不仅如此,东野首长还把一纵1师调到了十纵,以此来增加阻击力量。

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很简单,就是在东野首长的预估里,黑山是廖耀湘逃往营口的最佳通道,也是唯一通道,因此,廖耀湘必定会全力攻击。

因此,在部署安排时,东野首长是按照廖耀湘一上来就出全力进行准备的。

换句话说,就是在设想中,廖耀湘为打通黑山这条“生命线”,一定是一开打就会让主力精锐出场,即新1军和新6军先上。

要知道,在国军诸多美械部队中,乃至五大主力里,新1军和新6军作为第一批全员满装,且面对面接受过美国教官训练的美械部队,与国军其他的美械部队相比,不管是美式武器装备数量,还是战斗力,都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并且,在解放战争初期,新1军与新6军也确实在东北战场上相当能打。

正因如此,东野首长的想法是,廖耀湘绝对会一开局就让新1军、新6军上,以最强的战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冲破黑山防线。

所以,东野首长这才会对十纵下了死命令,还把一纵1师配属过去,为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顶住廖耀湘开局后的强力进攻。

但结果,廖耀湘的部署,实在是令人费解。

10月23日,黑山阻击战打响,国军最先出击的部队,既不是新1军也不是新6军,甚至也不是稍次一点的新3军,居然是战力较差的71军。

这个71军,早在1946年时,其主力师87师就被东野歼灭大部,之后,该部88师又被两次全歼,重建后在锦州战役前夕,改隶新8军。

也就是说,在黑山阻击战时,这个71军麾下之后重建的88师和91师两个师。

这样的部队,显然战斗力是不行的,更无法承担攻坚任务,但廖耀湘却将其先派了出来,命其对黑山发起进攻。

而结果,是在十纵的顽强阻击下,廖耀湘第一天的进攻毫无进展。

其实在这一天,因为时间仓促,十纵的准备工作并不算十分到位,尤其是黑山正面的主阵地,还有不少细节需要加强。

因此,如果在这一天,廖耀湘能安排其嫡系精锐新1军和新6军不计代价、全力攻击的话,还真有可能让其冲破防线。

但是,廖耀湘没有这么做,究其原因,刘伯承元帅的一句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



三、五心不净、输个干净

刘帅曾说过一句名言,叫“五心不净、输个干净”。

而把这句话放在廖耀湘身上,可以说是最合适不过,尤其是他在黑山阻击战前后的诸多想法,更应了“五心不净”。

能不能通过黑山,对当时的廖耀湘来说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直接关乎到整个兵团生死存亡的一件事。

因此按照正常思维逻辑,这个时候理应有多大劲儿用多大劲儿,万不可有所保留。

甚至进一步讲,哪怕是拼着一部分损失,也得打通黑山,所以,廖耀湘不该让战力较差的71军打头阵,而是应当直接让新1军和新6军往上压。

可是他并未这么做,其想法,无外乎两种。

第一,把嫡系精锐捏着手里会保险一点,万一跟东野部队遭遇,起码有个应对,第二,想把嫡系部队完整撤走,毕竟在国军体系里,手里有没有兵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地位。

严格来讲,这两个想法倒也没错,但得看时候。

那边东野都已经拿下锦州,且正在回师,如果动作慢,就会被东野主力纵队团团围住了,这不是十万火急是什么?

既然是十万火急,唯一要做的就是能跑就赶快跑,多跑出去一个就尽量多跑出去一个,这个时候,还捏着两个王牌不舍得用干什么?

王牌部队是用来干什么的?就是用来在关键时刻消耗的。

国内外战争史上,有太多为了成功撤退,拿王牌精锐去殿后的案例,因为在这种特殊时刻,也只有王牌精锐才能有效完成殿后任务。

要知道廖耀湘也是喝过“洋墨水”的人,谈起战术头头是道,怎么到了关键时刻,这个道理想不明白呢?



归根结底,还是刘帅的那句话,“五心不净、输个干净”,在面临一个抉择时想得太多,考虑的太复杂,最终必然影响结果,而廖耀湘在当时就是这样,所以他最终兵败辽西,一点都不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