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梦琦、郭扬、程欣
东经120°44′56.98″,北纬31°02′49.87″,沪苏浙三省市的交界线,在太浦河上汇于一点。
原点之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核心项目——“水乡客厅·方厅水院”正拔地而起。这座通过3座步行桥串联起沪苏浙皖4座展馆的建筑,不久后将竣工面世。扣上这粒“纽扣”,长三角一体化“1+1+1+1>4”的效应即将显现。
而原点之旁,示范区成员之一的浙江嘉善县,正乘风起飞。它是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也是浙江唯一同时接壤上海和江苏的地方。从“地理C位”到“共富C位”,“长三角之心”嘉善逐渐蹚出了缩小三大差距的“优等生”路径。
嘉善县干窑镇范东村风景。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农事服务“排头兵” 田间助农富乡邻
五月的麦田,翻滚着金黄的波浪,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秸秆,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麦香……在江苏省吴江区芦墟镇,梅其伟一大早就赶来查看田间管理工作情况,“长势良好,不出一周,这里的小麦就能收割了。”
从事该区域农事管理服务的,正是梅其伟负责的“窑望丰赢”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这个从嘉善县干窑镇范东村起步的农业服务公司,如今像“候鸟”般穿梭在长三角的田野上。
“吴江1000多亩,青浦还有约500亩,总服务面积超2万亩!”范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梅其伟介绍,“我们的农事服务构筑了全产业链条,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从镇里到县里,走出了嘉兴市,辐射到长三角。今年我们除了江苏,还接到了来自上海等地的订单。”
当真实的梅其伟在江苏吴江巡查田块时,他的“数字分身”正在“窑望丰赢”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直播间内展示新米、与客商互动。
小小的中心面积不大,却集合了互动交流、线上线下销售、共富增收等多样元素,形成了以“农事服务”为核心纽带片区组团发展的格局,带动了9个村的村民共富。
倒退十几年,这里还是个“一穷二白”的偏远农业村。“2008年,村集体账户上仅有2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万元。”梅其伟说。
转机发生在2013年。“当时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务工,农田就闲置了下来。我们探索成立了范东粮油果蔬专业合作社,为本村及周边种粮大户提供机耕服务、病虫害防治等农事服务。”梅其伟回忆道,“那时,农事服务也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在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可以有所盈利。”
随着服务范围和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范东村与周边4个乡村共建农事片区组团,成立了嘉善窑望丰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发包、统一机耕服务、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收割、统一粮食回收、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此后,范东村的“朋友圈”逐渐扩大到“邻居”江苏和上海地区。
“窑望丰赢”生产销售的大米。人民网 康梦琦摄
2024年,范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至749万元,服务片区集体资产增收达1530万元。今年,该村又联合周边8个村探索“大片区组团发展”。这一突破区域发展壁垒的发展路径,使得各村集体、农民从“致富”变“共富”。如今的范东村俨然农业“优等生”,带动了“全班”共进步。
浙江云田岸村与江苏云甸岸村之间的“友谊桥”。人民网 康梦琦摄
跨省连心“友谊桥” 铺就两省共富路
“来货了,他们就会在窗户上挂一件红衣服,我们在桥对岸看到就赶紧过来做工了……”在嘉善县西塘镇鸦鹊村“6070连心扣”共富工坊内,江苏吴江区黎里镇伟明村72岁村民张玉珍边熟练地套着绳扣边喜笑颜开道,“骑车三四分钟就到了,跨座桥比我去田头还近。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在家门口赚钱。”
江苏伟明村村民张玉珍在一桥之隔的浙江鸦鹊村做零工。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张玉珍口中的桥,便是分隔江苏与浙江的“友谊桥”:桥之南,是浙江嘉善县西塘镇鸦鹊村的云田岸村;桥之北,是江苏吴江区黎里镇伟明村的云甸岸村。
曾几何时,因地处偏僻,当地人眼中“神经末梢”的区位劣势如同沉重的枷锁,严重制约了鸦鹊村的发展。“犄角旮旯”“边角料”“配角”……村里没个像样的产业,连村民都忍不住自嘲。
近年来,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紧邻上海、江苏的鸦鹊村,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区位,在一体化“棋盘”中下出了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先手棋”。
西塘镇盛产纽扣,年产各类纽扣近1000亿枚,拥有从事生产和贸易的各类纽扣企业千余家,满足了全国近50%纽扣市场的需求。依托镇上的纽扣园区和零工市场,鸦鹊村建起了3个村级手工坊,“6070连心扣”共富工坊便是其一。自2024年10月成立以来,该工坊已累计吸纳本村及周边妇女60余人。
“别小看这小纽扣,一个月能让我们多赚1000元哩!”“6070”共富工坊内,十指翻飞的不只有银发阿婆,还有刚送完孩子的宝妈、毗邻村妇女等。从灶台边的油盐酱醋到工坊里的五彩绳扣,她们熟练地套绳头、串绳扣、打葡萄结、做盘扣,展现着自己的价值。
鸦鹊村“6070连心扣”共富工坊内,银发族在家门口做绳扣。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像张玉珍一样从江苏跨省来工作的,共富工坊里还有好几位。鸦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凌杰介绍,该村积极探索跨省域共富模式,开发数字化订单平台,打通长三角毗邻省市云端接单通道,建立“订单共享、工时互认”机制,进一步拓宽了工坊覆盖面,带动更多村民增收。目前,该工坊已从30平方米拓展到了100平方米,手工产品产量也已突破了100万粒,人均月增收近千元。
“钱袋”鼓起来了,“脑袋”也要跟着富起来。鸦鹊和伟明两村通过互派干部挂职、案例互学,双向输出治理理念与产业模式,实现干部共育、产业共融,激活了要素流动的乘数效应。
拆除省界石墩,共用篮球馆、老年活动中心,联合举办篮球友谊赛、村晚展示演出、节日庆祝活动……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两村将物理边界的“阻隔符号”转化为文体交融的“联结纽带”,为区域深层次融合发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嘉善县罗星街道鑫锋村美景。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田园长出“爱乐城” 奏响乡村变奏曲
“当一阵风吹来,风筝飞上天空……”5月4日,在嘉善县罗星街道鑫锋村的“音乐岛”上,清风伴着花香,村民和游客们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正在这里举行的桃喜青年音乐会上,一位位歌手轮番登场,用音乐赋予了乡村新活力。
“‘五一’假期客流约2万人,周边江苏和上海的游客占三成以上。”一里葫芦乡创(嘉兴)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宇洲介绍,鑫锋村紧邻城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离高速口很近,上海市中心的游客过来也只要1小时。”
白墙黛瓦,碧水盈盈,文艺范的屋舍错落有致地点缀在两岸……走在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鑫锋村,村在景中、景在村中,尽显诗画江南意蕴。
这个年轻人心中“向往的村庄”,多年前可不是这般模样。“鑫锋原来是纯农业村,村集体经济薄弱。后来为发展经济,村里冒出了不少小作坊,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鑫锋村党委书记陈惠雪说。
破败的作坊、“脏乱差”的人居环境,让村里痛定思痛,决意做出改变。
2016年,鑫锋村开始腾退“低小散”企业。2017年,街道开工建设精密机械创业园,鑫锋村成为“飞地抱团”项目股东之一,次年就领到了170万元分红。
“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美丽乡村!”陈惠雪说,村里马上将这笔分红投入美丽乡村建设、民生实事工程、村容村貌改善,并聚焦音乐元素,陆续打造了音乐岛、水岸风情街、桥下音乐公园等独具乡村音乐特色的新场景、新业态,开展了主题音乐会、田歌音乐课堂与音乐主题研学游等,鑫锋村的乡村热度不断提升,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变奏曲”。
鑫锋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音乐“网红村”。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从纯农业村到野蛮生长的工业村,再到远近闻名的音乐村,“重获新生”的鑫锋蹚出了一条“乡村+景区+文旅”的共富路径,受到年轻游客的青睐。2024年,该村举办了20场助农共富集市、30多场乡村音乐会、50多场农事活动,吸引150多个现场参观团,游客量近20万人次。
夜幕降临,鑫锋村牧野营地上,村民游客围坐在帐篷外的篝火边。乐队、天幕、观众……无数个关于音乐的梦想,在这座小村庄里肆意流淌。
“这里是江浙沪的中心,区位优势很明显。”2023年,牧野营地主理人范沛赋从南通来到了鑫锋村,“环境宜人,交通方便,带来了一大波长三角的客流,在这里创业很幸福。”
得益于音乐村的打造,村里渐渐多了一些常驻的青年创客。他们将村里租来的农房改造成音乐工坊等,既传承了技艺,也为鑫锋村增加了不少音乐氛围。创客及村民自发组建的八百乐队等经常性开展音乐会,也为村里的商户们带来了客流。
“鑫锋村将以音乐为媒,吸引更多周边城市的乐队,不定期来村里驻唱表演。让青年和乡村的双向奔赴,赋予这座音乐村更多活力。”陈惠雪说。
系列报道:
之江封面④|浙江玉环:一座海岛的崛起方程式
之江封面③丨“宝藏门诊”背后的“浙江疗法”
之江封面②|新春之际探义乌:“出海”新意浓
之江封面①|从一家民企的1.3万件专利看“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