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1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2分钟
某天刚下语文课,同事小Y老师在钉钉给我留言说“想请教一些事”。不一会儿,这位年轻教师便走进教室,脸上的笑容却逐渐被愁容取代。原来一个月前,小Y老师参加学校青年教师“模拟课堂”教研活动,随后讲了一节语文课。评议课时同事一边倒地“批判”这节课,尤其诟病课堂上频繁使用视频资源,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以至她自信心大伤,也不知听谁的好,竟“都不敢上课了”……言及于此,小Y老师两眼含泪,茫然地问我:“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一堂课播放视频有时长限制吗?”
看着小Y老师困惑且无助的样子,我一时难以明确答复。何谓“好课”?不同人的标准可能是不同的,你无法迎合每个人的“胃口”。在我看来,能激起听课者的听课兴趣,使听课者没有心理负担,有所收获,就是一堂好课!它不在表面的浮华,而贵于心理感受。至于“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操作,不可一概而论,料想也脱不了研习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厘清学科特点、大胆预设、动态生成、灵活应对、有效激励、勤于反思之类吧!又至于“一堂课播放视频有无时长限制”,这就好比国人做菜的“放盐少许”,究竟量为多少须因人因境而论。我以为,问题关键不在“播放视频时长多久”,而在教学手段运用的灵活多样上!这当然并非致命伤,熟能生巧而已,年轻教师需要的是积淀与融通。
若非精神上不堪压力,谁愿“舍脸”求人呢?望着眼前这位不甘落后的年轻人,我不禁思考:小Y老师入职三年,因教研活动而严重焦虑,导致产生了自我怀疑,除了自身原因,有没有外在环境因素?年轻教师成长需要什么样的教研氛围呢?依照我的实践、观察及思考,如下关键词尤其值得提倡:务实、开明、守“一”。
务实:即组织教研活动需要考虑内容与形式的有效性,以切实提质增效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不“为教研而教研”。比如“模拟课堂”(或无生上课),近年在各级教学比武和名优师评选等活动中大行其道,我们可将它作为专业技能重点培训,却不能视之为改善课堂教学的手段。因为在没有学生,时间又被人为压缩的虚拟课堂里,诸多教学细节难以呈现,教学情境、师生表现等无法真实捕获,而容易异化为“过过流程”!小Y老师“模拟课堂”时,大家未曾留意其使用视频的不足,到真正课堂教学时“问题”才暴露无遗,这表明“模拟课堂+集体评议”犹如“皇帝的新装”,并未能有效发挥“检测+纠误”的作用。如此耗时低效,还不如录制教学实况开展“回头看·照镜子”更显实在。
开明:有人说“上教研课就要做好‘被批’的心理准备”。某些学校的教研现状确实如此,且美其名曰“关起门来说话”,于是教研课就是用来挑问题的,评议课甚至成了“批判会”……就如小Y老师的遭遇,“模拟课堂”令其深陷自我怀疑,迷茫、紧张、焦虑,以至“都不敢上课了”,这种教研氛围果真利于多数教师成长吗?事实上,人人都渴望获得安全感,学生在课堂上如此,执课教师何尝不是呢?
教研的目的旨在优化教学、实现共同成长,听课与执课教师其实都是学习者和研究者。既然教学方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殊途”可以“同归”,听议课教师便应克服“好为人师”心理,不宜以专家或批判者自居,而要为共同寻找更优方案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平等、尊重、商榷、期待……在相对轻松的研讨氛围中,执课者方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上教研课才不至成为心理负担。
守“一”:即秉持“一研一得”,不贪多求大。例如,评议课活动,同事纷纷就某节教研课发表看法,也许暴露的问题有很多,并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临近尾声组织者宜梳理聚焦这些“发散性智慧”,积极引领执课者辨别与选择,基于自身选定最亟待完善的某个不足。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假以时日,必有所成。
问题的分析、判别与处理能力是要习得的,需要慢慢历练。作为青年教师,头几年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他们要在摸索中“蹚出属于自己的路子”。在此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也不能包办代替,其成长既要吃“大锅菜”(即集体教研)更要“开小灶”(即导师点拨),多管齐下见效才快!
作者 | 山东省微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鹿崇涛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德育报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