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近5年动态调整公立医院编制58家次,核增编制(含员额制)1209个。

近日,由《中国卫生》杂志社、健康报社主办的2025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


图源:中国卫生杂志

会议现场对2024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进行了集中展示及推介。其中,各地在医改过程中于薪酬、编制等关键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其他改革成果相互配合,为深化医改注入新活力。

广东省:

三处方推进医改,力促资源均衡布局

广东省以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为引领,在卫生健康领域推出 “三张处方” 推动医改。

一是补气造血强末梢

落实国家 “双中心” 建设,建成 50 家高水平医院覆盖各地级市;通过结对帮扶、派驻帮扶、托管帮扶,73 家省级三甲医院帮扶 113 家县级医院;2024 年万名医师下乡等行动促使 1.2 万人次医师下沉县域。

二是强筋壮骨促平衡

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打造 189 家县级医院龙头,47 家中心卫生院达二级水平,标准化建设 1 万间村卫生室,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三是疏经通络去堵点

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远程医疗系统,实现三甲医院互联网医院全覆盖,推广 “粤健通” 平台,建设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优化就医体验。

重庆市:

协同机制创新,编制优化促人才下沉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潘建波介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创新"三医协同、六方联动"改革机制,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难题。

在推进机制建设上

成立“三医”协同改革工作专班,明确各级分管职责,统筹推进改革。同时,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汇集医疗、医保、药监多类数据,实现共享,完善督导考核机制,保障改革稳步推进。

在缓解群众“看病难”方面

通过技术、人员、资源、保障、服务“五个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建立基层发展“资金池”解决基层缺钱问题,实施梯次化人才下沉机制吸引人才下基层,“县聘乡用”改革成果突出。“潮汐式”医疗援助根据景区人流量调配资源,缓解就医高峰期压力。建立资源共享中心,打造“基层检查、区县诊断”模式,提升基层诊断水平。

在缓解“看病贵”方面

以公益性为导向,落实六项投入责任,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调整多项医疗服务价格。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稳定人才队伍。

福建省三明市:

机制保障有力,薪酬编制改革领先

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张元明介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明将从五方面持续深化探索。

一是继续坚持党委政府高位推动、敢为人先

坚持党委政府主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并由一位市领导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坚持行之有效的医改决策推进机制。

二是继续完善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公立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总会计师年薪由同级财政根据考核结果全额承担,并逐步将财政保障范围扩大到公立医院行政班子成员,再到中层管理人员。

三是继续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

注重发挥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关键作用,促进医疗服务优质高效;不断健全以基本年薪为主、绩效年薪为辅的全员岗位年薪制,推动薪酬分配更加科学合理;持续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促进医院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

四是继续提升全民健康管理水平

重构县域医疗体系,创新医保基金打包机制,实施慢性病一体化管理,打造全流程健康管理模式。

五是继续推动医改循环迭代升级

加快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进“三医一张网”建设,发展智慧医疗,破除医疗信息化壁垒。

深圳市:

“五化” 协同推进,薪酬编制系统改革

广东省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创介绍:近年来,深圳市在深化医改过程中,着重实现五个化。

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体系化

以 9 部法规筑牢法治根基,构建 “市级医疗中心 + 区属医院社康一体化” 两级体系,每 2 万人口设 1 家社康机构,推动医防、体医、教卫等 “五融合”,形成全链条健康服务闭环。

医疗机构运作集团化

市级医疗中心实行集团化管理,基层医疗集团推进 “医院 - 社康融合、医疗 - 预防融合、全科 - 专科协同”,强化社康 “健康守门人” 功能。

医药卫生发展协同化

一是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在政府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医疗价格调整、人事薪酬、编制、岗位管理等方面形成系统协同的政策体系,引导公立医院良性发展。

二是推动医教协同发展。支持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本地4所医学院校加快发展、错位发展,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推动医研企协同创新。将深圳市医学科学院打造成全市医学科技创新的枢纽和核心引擎,在科研管理、人才聘用、经费使用等方面探索新机制,强化开展有组织科研。

行业管理服务智慧化

建设时空信息平台、电子处方中心及 AI 示范医院,实现医疗资源空间规划与全流程智能服务,提升大数据治理与监管效能。

健康服务业国际化

一是推进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实现医师通、标准通、科教通、数据通、支付通、救护通。二是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发展特色健康服务业,完善“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端专科医疗服务机构。

江苏省盐城市:

借鉴创新并举,多策助力薪酬编制改革

江苏省盐城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张鹏介绍:近年来,盐城市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医改工作。

因地制宜学习三明医改经验

从201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就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和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文件。2019—2024年,全市财政用于卫生健康方面支出669.14亿元;累计投入近200亿元,实施内涵提升工程,通过引专家、建学科、强科教、重人才、扩资源,编办、人社、财政、医保、卫生健康等部门均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医保打包付费、编制薪酬、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方面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建立统一高效的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机制。

推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提质增效

一是打造数字化医共体品牌。建立包括远程会诊、智慧急救、影像诊断等10张信息网。二是提升医疗机构发展内涵。2024年通过内涵提升工程,全市三、四级手术量较往年提升近3万例,增长率近10%。三是筑牢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网底。全市二、三级医院下转患者增长38.7%,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就诊比例达75.61%。

加快构建肿瘤综合防治体系

成立全市肿瘤诊治中心及十大肿瘤医学中心,建立9个县级肿瘤诊治中心,加强规范化建设和运行。

持续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

一是打造会诊转诊服务中心,让群众“少跑腿”。二是扎实推进医防融合,让群众“少生病”。出台盐城市医防融合工作方案,建立疾控监督员机制。三是深入开展健康促进行动,让群众“活得好”。打造“99健康社区”。

贵州省铜仁市:

体系平台支撑,薪酬编制改革扎实推进

贵州省铜仁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熊明强调:近年来,铜仁市通过健全一个体系、打造三个平台,推动医改工作走深走实。

建立健全医改责任体系

一是健全统筹推动机制。市委、市政府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一把手”工程,各区(县)参照市级落实,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

二是健全“4+1”改革机制。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近5年动态调整公立医院编制58家次,核增编制(含员额制)1209个。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推动“两个允许”政策在市、县、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落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年薪制改革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人员薪酬中稳定收入的比例达55%。

扎实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39.17%;积极开展支付方式改革,按病种付费改革已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全面强化卫生健康综合监管,按照“一优化、六加强”要求,联合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常态化开展监管。全额保障公立医院六项投入,2024年卫生健康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3.48%,财政补助收入占公立医院收入比例长期稳定在20%以上。

三是健全绩效监测机制。突出公益性导向,把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纳入监测评价内容,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综合考核,按照“一院一策”制定年度考核指标并分级考核,以考核促改革、以考核促发展、以考核提实效。

打造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一是推进医防融合。探索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二是开展数字化赋能改革。建成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平台,实现市、县、乡三级公立医疗机构跨层级、跨机构互信互认项目达570项。三是推动健康融入万策。开展国家健康影响评估制度试点工作,落实公共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康影响评估。

打造分级诊疗服务平台

一是推动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成投用,3家市级区域医疗中心达到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全部达到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二是加快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落实县域医共体医保总额付费政策,同步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打包至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县域内住院量占比达85.0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58.56%。

打造医养结合服务平台

实现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融合发展。深化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签约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或为养老机构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等。

来 源 / 华医网综合整理自中国卫生杂志

2025年卫生资格考试已进入备考季!华医题库更新速度快、视频 / 刷题 / 模拟试卷等功能全、每日可免费刷题练习,点击卡片,开启复习之旅~

(其它学习途径:打开掌上华医→点击“医护助考”)

*此处为课程推广广告

点击上方卡片了解详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