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明丽
汾河源头。 山西省宁武县委宣传部供图
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飞鸟成群。 原武奎摄
汾河太原城区段。 王 帆摄
山西省太原市市民高秋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两年,他常去汾河景区拍摄。“这里环境好,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已经是常客。”汾河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百鸟翔集的美景是最好证明。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自北向南流经山西6市29县(区),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汾河流域养育着山西省近半数的人口,山西省45%左右的GDP和粮食产量也都出自这里。
历史上一段时间,由于流域内过度开发,汾河水一度受到严重污染。近年来,山西打响汾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攻坚战,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记者从汾河源头一路南下探访,如今,汾河沿线生态向好、产业向绿,处处是新景。
汾河美起来
汾河源头位于山西省宁武县东寨镇北1公里处的雷鸣寺泉,泉水从山脚石罅中涌出。
泉水夏凉冬温,水质达到国家I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可以直接饮用。记者盛起一杯细细品尝,纯净甘醇。
如此清冽的泉水,却曾经遭受污染威胁。附近村民回忆,“以前的汾河‘雨季过洪水,旱季没流水,平时是污水’。”
1988年开始,山西开展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宁武先后关闭取缔各类污染企业511家,汾河源头区域内所有矿井全部关闭。
矿区关闭后,宁武累计投资2.3亿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2019年以来,又实施了一系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通过30多年综合治理,宁武境内汾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23.9%提高到45.4%,年均减少输沙146.5万吨。
如今的汾河源头,已经建设成国家4A级水利风景区,沿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为全方位、一体化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2023年,山西印发《“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计划3年实施生态保护工程285个项目、投资近千亿元,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让“一泓清水入黄河”。截至目前,项目已全部开工,完工超六成。
在太原市小店区南马村,“一泓清水入黄河”重点工程太榆退水渠水质提升项目正紧张施工。
太榆退水渠是汾河一级支流,承担着太原南部、晋中城区的排退水,沿线村庄众多,一直是汾河水质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太榆退水渠入汾口距离太原市韩武村国考断面仅有2公里,水质好坏直接影响汾河太原段出境断面能否达标。”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小店分局局长冯志宏介绍,2024年,“推动太榆退水渠全线水质稳定达标”写进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太榆退水渠太原段沿线涉及19个村、26个污水处理站。治理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截污纳管,将沿线污水全部引入标准较高的汾东污水处理厂处理。2024年6月底,管网通水,效果立竿见影,太榆退水渠水质首次全线达到优良。
为解决水质达标不稳定问题,今年,太原市启动第二步,水质提升,预计主汛期来临前完工,将实现日处理污水13万立方米,确保水中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3项主要指标年底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排放标准。
“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实施以来,山西聚焦太榆退水渠、浍河、文峪河、磁窑河、杨兴河等污染较重的支流和汾河干流污染仍然较重的区域,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净化黄河“毛细血管”。
上下游协同发力,汾河流域水质、水量持续向好。2024年,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Ⅲ类水质。
2025年是“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收官之年,目前,各项工程仍在有序推进。山西提出,确保年底入黄国考断面全部达到Ⅲ类水质。
产业“绿”起来
作为山西的重要经济带,汾河流域分布着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沿岸各市因地制宜发展起绿色、低碳产业。
走进位于临汾市古县的山西盛隆泰达新能源有限公司,塔罐林立、管道纵横,运输车辆往来有序。跟传统焦化厂不同,园区里看不见烟尘、闻不到异味、听不到噪声。曾是环保“老大难”的焦化行业,蜕变为年产值200亿元的化工产品绿色集群。
临汾市是山西重要工业基地,以煤、焦、钢为主的传统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较大,且都集中在沿汾六县,以往粗放式的发展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汾河两岸曾经“环保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十余年前开始,临汾大规模关停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并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尤其近年来,临汾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开展“退城入园、退川入谷”“上大关小、产能整合”等工作,推动焦化行业开展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从汾河谷地搬到离市区100多公里的太岳山沿线,山西宏源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强下了很大决心。“搬迁、改造、重建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原来交通便利、临近水源的区位优势也不复存在。”
危机也是转机。“借着这次搬迁,我们更新换代了技术设备,淘汰落后产能,未来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王永强说。
临汾市工信局投资规划科科长景跃之介绍,临汾市焦化产业结构布局得到了大幅度优化,沿黄地区完全退出、沿汾地区占比大幅下降,焦化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达100%。
产业转绿,生态向好。2024年,临汾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7%,快于规上工业增速7.4个百分点;全市9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8.9%,地表水环境质量全国排名前进15位、综合指数改善率排山西省第1位。
临汾焦化产业蝶变是汾河流域聚焦绿色低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生动写照。山西发挥汾河流域焦炉煤气极为丰富的资源优势,抢滩布局,培育壮大氢能、甲醇等新能源产业。
在吕梁市,焦化副产品转化为高纯氢,废弃焦化厂变身沉浸式氢能科技馆,800多辆氢能重卡、大巴及共享单车构建起立体交通网络。今年,吕梁市正式获批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广东城市群,未来5年将形成氢能千亿产业。
晋中市深耕甲醇经济,引进吉利汽车,60户上下游配套企业链式融合,打造千亿级甲醇经济高能级产业版图。2025年底,晋中将推动商用车醇氢电动重卡扩建项目投产,甲醇汽车及甲醇装备推广将累计达到1万台(套)。
汾河两岸,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成长壮大,一幅现代化产业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脉“动”起来
今年“五一”假期,不少游客慕名来到太原市汾河景区雁丘园。雁丘园是围绕金末元初太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进行创意设计的仿古建筑群,开园一年半,成为汾河景区的标志性景点。
近年来,太原市汾河景区打造了雁丘园、汾河晚渡、晋汾古韵等一系列文化景观。行走汾河,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
汾河沿岸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治理汾河,不仅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山西历史文化传承。沿汾各地努力推进汾河生态治理保护与文化旅游建设有机融合。
临汾,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在临汾市汾河文化生态景区,博物馆和图书馆掩映其中,大小体育赛事、健身活动长年不断。景区长17公里,以“一河五湖十园十八景”为脉络,串联起尧舜文化、生态修复、市民休闲三大主题,成为当地最集中的公共文化生态休闲场所。
走进运城市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据不完全统计,这里分布着300多种植物和数百种动物,其中不乏珍稀物种。
“近几年,我们加强污水源头治理,恢复植被,疏浚河道,加强巡护巡查,湿地环境逐年好转,水鸟数量逐年增加。”稷山县林业局湿地办公室负责人刘小凯介绍。
稷山县历史悠久,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打造了融农耕文化、湿地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宣教基地。眼下,湿地公园游客中心正在加紧建设。“我们会继续加强建设管护,让市民游客更好感受到汾河生态之美和稷山文化的魅力。”刘小凯表示。
运城市位于汾河下游,是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口。近年来,运城市深度挖掘沿汾文化特色,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促进文化旅游与生态等资源整合集成,不断创新业态产品供给,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