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长河长江,作为我国流经境内11个行政省区,全程6300多公里流域都在我国境内的大河,在枯水期会出现缺水吗,鄱阳湖也见底了?还有三峡水库已经淤积了20亿吨的泥沙了,为何不趁着枯水期的时候,进行清理整治呢?

每当网络上讨论这些相关问题,很多胸怀爱国之心的网友,会不由担忧,大江大河因为人工建造的水库工程,会导致泥沙淤积,河道改变,生态也会有不同的变化,不能顺应自然的河道疏导,淤积的泥沙越聚越多,未来会否对三峡大坝水库有安全隐患,在枯水期来临时,一些河段都有缺水的情况,长江的一些支流也如此,为何不趁机在三峡水库的水位下降,进行大量的清理泥沙淤积的情况呢?

三峡淤沙情况,早就有科学家进行过预警,而且在修建这个巨大工程之前,相关部门也做出过推断,三峡水库淤积泥沙是在所难免,长江上游冲刷而下的大量的泥沙,在水库大坝的阻拦之后,天然倾斜而下的能力骤减,淤积的泥沙越堆越多,长江上游区域的地势陡峭,土壤侵蚀严重,顺着汛期大量的洪水冲刷而下,最终形成了水库拦截之下淤积的泥沙,流速降低的江水,无法冲走搬运泥沙,在水库底部沉积的泥沙越来越多。



从水利部门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之后,每年淤积的泥沙速度,以每年不少于一亿吨的速度在累计,到目前为止,淤积泥沙的总量达到了20亿吨并非夸张的数字。

那么三峡水库是否每年都进行清淤呢?实际上并不是对于泥沙每年都要清理,到目前来看,根据探测设备的监测数据显示,水库底部的泥沙厚度应该超过了20米,对于清淤工作来说,这些泥沙总量,如果单纯依靠人工操控机械进行清理,估计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比如我国长江水利委员会,在6年前曾经组织过实现清淤采砂工作,作业试点期工作一年,采砂清淤总量为435万立方米,这样的尝试就是在水位较低时的枯水期,把库尾末端的防洪库容泥沙主要清理出去,防止侵占防洪库容,把这些泥沙清理到死库容区域,再等到汛期洪水通过时,带动冲刷而下,完成清淤作业。

一年时间的试点工程总量就摆在这里,可见通过机械式参与,人为干预,面对每年一亿吨的泥沙淤积量,相当于6400多万立方米,想要完全清理,真是难以实现的。如果想要完成清淤工作,耗费的巨大物力财力和精力,整年无休恐怕都难以实现,更别提消耗支出的成本还要超过创收的价值。

既然人为干预不可取,那么三峡水库在当下如何治理泥沙?



目前三峡工程的清淤工作,采用的主要是蓄积清水排除浑浊的方式,在汛期的6月份到9月份时,自然降水集中,水库水位蓄水高度在145米左右,在这时通过洪水通过的水流冲刷的力度和速度,形成的水体的势能,通过23个泄洪孔位置,把大量的泥沙冲刷排到下游区域,在枯水期的10月份至翌年的5月份,三峡水库的蓄水位都会在正常的高度175米左右,此时能够正常地运行,而每年通过清理淤积的泥沙,保持水库的正常蓄水能力,水利学家认为,能够保障到80年后,三峡水库依然能在较高水平正常使用。

三峡水库目前淤积的泥沙总量,根据官方在2023年泥沙公报中的数据显示,三峡水库的20年泥沙淤积总量达到了20.8亿吨,主要集中在常年回水区,175米蓄水的回水末端位置,特定河段和支流河口,秭归到官渡口等入江口附近的位置。



这些位置都是泥沙主要淤积区域,继续堆积下去,对于水库的健康运行,是有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水库不能满足一定的蓄水水位运行,都是泥沙堆高的情况,那么未来将会造成无法发电,航道也将会堵塞,河道和江面将会在汛期抬高,造成巨大的水体安全隐患。黄河就曾经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后来才想办法解决。

那么三峡水库的泥沙问题,到底要怎么办呢?



现在国家相关部门在积极研究新型泥沙分离处理技术,力求通过把泥和沙分离处理,提取出有用的建筑材料,减少进入水库的总体淤积量,同时监测管理泥沙的入库情况。

同时考虑在上游的干流支流修建大型的水库,进行阻拦泥沙的下泄,设置冲沙闸门等设备。

再有建造上游的防护林工程,从源头降低被水体冲刷而下的水土,科学的综合治理情况下,相信三峡水库的运行,不会有安全问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