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之债,终须血偿。
——戏剧《凯撒》,莎士比亚
色捕瓦努努
莫迪凯·瓦努努,出生于1954年10月13日,摩洛哥犹太人,父母为普通店主,1963年移民以色列。他的外表非常普通,19岁就开始秃头。1986年这会,他刚被以色列核工厂裁员,一个人孤零零,没有女朋友,没有性生活,结果酿出了一场举世震惊的大祸。
1986年9月24日夜晚的伦敦,天气舒适宜人,瓦努努离开蒙巴顿酒店,来到莱斯特广场散步,在报摊前停下来看杂志,无意间瞥见一名金发碧眼的微胖女子,颇有几分动人的颜色,他忍不住上前搭讪,“一起喝杯咖啡怎么样”?只见那女子一脸迷茫,羞赫地报以笑颜。
他们开始聊天、调情,共度了一段荷尔蒙和咖啡因交织的暧昧时光。两杯咖啡过后,女子透露:她叫辛迪,美国人,正环游欧洲。此后数天,两人密集约会了三次,越聊越投机。一次约会中,辛迪不经意地问道:“是否有兴趣一起去罗马度个周末?”32岁母胎单身的老瓦,很难不答应。
但瓦努努怎么也想不到,待他与辛迪有说有笑共乘飞机,手牵手抵达罗马的公寓后,还没来得及亲热,他就被三名陌生男子按倒在地、注射麻醉剂,然后塞入一个大箱子,丢上一艘货船。等他醒来,他已戴上明晃晃的手铐,斜靠于带守卫的舱室之中。
瓦努努遭绑十天前,英国《星期日镜报》老板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偷偷向摩萨德局长纳胡姆·阿德莫尼打电话告知:一个叫奥斯卡·格雷罗的自由撰稿人,曾与报社国际版编辑尼古拉斯·戴维斯联系,说要曝光以色列迪莫纳市藏有核工厂,而信源就来自核工厂前技术人员——瓦努努。
这一消息,让阿德莫尼惊出一身冷汗。1945年,日本“吃了”两颗美制原子弹以来,率先拥有核武的国家,就一直试图防止核武扩散,1970年,促成联合国支持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根据该条约,非核国保证不再造核武,拥核国保证不扩散核武器。
截至目前,191个国家加入该条约。条约生效前就拥核的国家——美、俄、法、英和中,都已加入,条约生效后拥核的国家——印、巴、朝和以,则拒绝签署或不承认拥核。其中以色列,长期奉行“核模糊”政策,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一边靠核势力威慑周边伊斯兰国家,一边又避免国际舆论非议。
所以也就不奇怪,当阿德莫尼被告知有人泄密后会惊出一身冷汗。他迅速拨通时任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电话,后者要求,“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事态失控”。
阿德莫尼首先搞清楚了瓦努努的确切身份:1963年,他随家人移居以色列,当了几年工兵,1976年,通过招聘考试进入核工厂担任技术员,至1985年,一直在迪莫纳核工厂马霍恩-二号工作。这份工作,要求绝的忠诚,泄密者15年徒刑以上。
一开始,瓦努努很忠诚,直到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制造惨绝人寰的“贝鲁特大屠杀”,他的思想发生动摇,此后频繁参加反战游行,1985年遭核工厂解雇。离职前一次夜班,他偷摸带相机进去,拍摄了57张彩色绝密照片。数周后,他跑去澳大利亚,并偶遇了自由撰稿人格雷罗。
格雷罗,是个投机分子,拿到瓦努努的绝密照片后,一心想卖给新闻机构,狠狠赚一笔,顺便搞个“世纪大新闻”。他先联系悉尼媒体,但人家觉得他像骗子,所以他又联系《星期日泰晤士报》,这家报社倒相当重视,派了一名记者过来,还将瓦努努带回伦敦。
格雷罗担心“世纪大新闻”被别人抢发,所以赶忙也跟来伦敦,并将相关材料,同时透露给了《星期日镜报》的国际版编辑戴维斯。只不过令他傻眼的,是戴维斯,以及戴维斯的老板马克斯韦尔,除了媒体人这层公开身份外,还有另一层秘密身份——摩萨德间谍。
于是,一个利用美人计,色捕瓦努努的计划诞生了。与瓦努努偶遇的辛迪,原名切丽尔·本-托夫,出生于美国奥兰多一户富裕的犹太家庭,19岁嫁给了以色列人奥弗·本-托夫,后被摩萨德高层相中,通过多轮笔试、面试,又经过长达两年的忠诚测试、技能训练,成了一名优秀的摩萨德特工。
在各类古怪的训练中,其中一项需要她诚实回答:如果任务需要,是否愿意与陌生人发生关系?她回答:“没问题,这纯粹是性行为,不是爱情。”接着,她深度学习了装醉、搭讪男人等传统技能,通过测试后,被安排做了一名情色间谍。
对切丽尔而言,诱捕瓦努努,可谓小菜一碟。原因,正如摩萨德的心理学家前期分析所言:瓦努努性格多变、行事鲁莽,秃顶,32岁,母胎单身,一具年轻女性的肉体,一个羞涩的眼神,足矣。
谁是马克斯韦尔
每次访问以色列,马克斯韦尔总能享受超国宾待遇,以贵宾身份享用政府招待宴,能指定最高等级的酒店,此外,只要他需求,还有一名高级妓女,为他硕大身躯提供裆部按摩服务。
马克斯韦尔的脾气被惯坏了。所以每次抵达以色列,如果没有看见摩托车护卫队,他必勃然大怒,威胁给总理办公室打投诉电话,如果遭遇交通检查,他必斥责护送官员无能,如果没有看见妓女,他当然又要发飙。
多数以色列官员不太理解马克斯韦尔到底凭什么,只有摩萨德明白,像大爷一般供着这位传媒大亨,是一笔超划算的买卖。何况,为他安排的所有妓女服务,都被酒店套房隐藏摄像头一一记录了下来。
马克斯韦尔,原名扬·霍赫,1923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东端的索洛特维诺犹太社区,九个孩子中的老二,父亲为皮革商,小时候家里就两间地面肮脏的小屋。
1939年3月,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9月,16岁的马克斯韦尔逃至法国,加入流亡的捷克军队,但他的家人——父母、祖父和三个弟弟妹妹,则全被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杀害。1944年,他改名换姓,加入英国步兵,参加过诺曼底登陆,最终晋升为中尉,赢得一枚蒙哥马利元帅亲自颁发的十字勋章。
二战结束后,马克斯韦尔前往柏林,为英国情报机构工作,之后从商,加入德国施普林格-维拉格集团。该公司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学术出版商。1948年,他与总裁费迪南德·施普林格达成合作,获得公司出版物的英美发行权。
学术出版,是一个利润率极高的行业,收益甚至超过一众科技公司。2015年,马普学会统计,全球每年用于订购学术期刊的经费高达76亿欧元。
得益于各国政府、科研单位、智库和私企,对学术研究的慷慨资助,学术作者一般会放弃著作权,有时不需要稿费,甚至出钱发文章,所以出版商,只需支付少量的编辑和排版费用,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而且由于大量科研院所、图书馆和政府机构的订阅,也不愁销路。
1951年,马克斯韦尔和冶金学家Paul Rosbaud,通过收购英国老牌学术出版社,成立了后来鼎鼎大名的佩加蒙出版社,并于1964年成功上市。如今广泛通行的“学术文章著作权归属出版社”这一惯例,实际就出自马克斯韦尔之手。
一直到今天,很多科学家都在骂“马克斯韦尔是迟早要被推上绞刑架的恶棍”,因为他们荒谬地发现,就连看自己的文章也要付费。1980年代,佩加蒙出版社卖给了竞争对手Elsevier,但马克斯韦尔的骂名未熄。
在学术出版领域取得成功后,马克斯韦尔大胆挺入大众传媒业,跟罗伯特·默多克齐步竞争,旗下一度拥有镜报集团下属的六家报社,其中《每日镜报》在英国发行量排名第二。另外,他还投资过以色列的《马里夫》日报、纽约的《每日新闻》,以及苏联的《莫斯科新闻》,1986年起还做过《中国日报》欧洲出版商。
除此外,他还曾拥有阿伯丁大学出版社、英国印刷公司,短暂拥有过以色列高科技印刷设备供应商Cytex公司,该公司的高管,包括以色列前总理伊扎克·沙米尔的儿子亚伊尔·沙米尔。
顶峰期,福布斯估计,马克斯韦尔年收入高达30亿美元,在英国牛津,拥有一座53间房的意大利风格豪宅——海丁顿山厅,还购买了一艘价值2000万美元、长190英尺的超级游艇,并以他最小的女儿吉斯莱恩(Ghislaine)的名字,命名为 Lady Ghislaine。
尽管马克斯韦尔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名声并不好,一直伴随着数据造假、贷款逾期、洗钱等丑闻。有钱了,40岁那年,他跑去玩了一段政治,加入英国工党,成了一名国会议员,但口碑更糟,涉嫌公权私用。
重要的是,由于学术出版掌握最前沿的科技情报,加上同时拥有影响大众舆论的媒体,他因此成了各国间谍组织拉拢的对象。
马克斯韦尔到底是何时开始为摩萨德提供服务的,已无法考证清楚了。鉴于他在以色列享受的超国宾待遇来看,他的作用肯定小不了,在摩萨德内部,他被视为“有史以来使用过的最重要的资产”,也被外人称为“超级间谍”。
超级间谍
虽然瓦努努被成功色捕,但留下一个大麻烦,即他手里的照片,在被带至伦敦十天后,就被《星期日泰晤士报》发了出来,且经过核物理学家仔细比对,确认无误。以色列作为“世界第六大拥核国”的秘密,因此大白于天下,举世哗然。
《星期日泰晤士报》,不受马克斯韦尔控制,他们不仅将瓦努努隐藏起来,还特意向以色列当局求证,意图迫使其承认。为不让事态进一步失控,摩萨德局长阿德莫尼,不仅委托马克斯韦尔,找到瓦努努住处并将其诱捕,还同时要求他想办法,消除绝密照片流泻出去的后果。
马克斯韦尔提供的对策,是搅混水,即在自家报纸大篇幅刊登瓦努努的报道,并配以讽刺性文章,嘲弄其为了钱撒谎、编造故事,当然顺便也把格雷罗向新闻机构要钱的事一并发出来,增强可信性。据说马老板亲自监督了瓦努努照片的摆放位置。如此一来,以色列政府只要矢口否认,就没有谁敢保证掌握了真相。
作为摩萨德“超级间谍”,马克斯韦尔提供的服务,当然远不止于瓦努努事件。
上世纪70年代,美国INSLAW公司开发了一款叫PROMIS的软件(检举人管理信息系统),这款软件利用电磁泄露原理,可追踪电磁发射的所有敏感信息,本是用于检察官登记和监控刑事案件的程序,但后来CIA将其改装,用于窃取他国秘密情报。
1974年,INSLAW公司控告美国司法部,指责其不遵守双方合同拖欠使用费,且未经授权改装PROMIS,销售给世界40多个国家,结果意外曝光了这起丑闻。美国司法部、CIA为了掩盖真相,审判过程中伪造证据、修改证词,乃至污蔑证人、罢免检察官,深入调查此事的记者丹尼·卡萨莱罗,更惨遭“割腕自杀”。
1983年,摩萨德传奇间谍拉斐尔·埃坦,将PROMIS软件副本,秘密带回了以色列。以色列计算机专家日以继夜地研究,成功破解,并根据自身需求安装了“后门”,此时PROMIS变成了一款能轻松获取使用者绝密信息的木马病毒。
摩萨德找来马克斯韦尔,让他扮演中间商,将该软件低价卖出去。老马花了至少25万美元现金,贿赂当时苏联加盟国保加利亚对外经济事务部长安德烈·卢卡诺夫,在该国设立皮包公司Degem,然后向东欧各国销售PROMIS软件。
卢卡诺夫并不知道PROMIS软件的阴谋,一直认为马克斯韦尔是“自己人”,还曾委托他,窃取美国高科技设备,然后卖给东欧各国,并承诺给他25%提成,老马为此又在列支敦士登开设了空壳公司。
就这样,PROMIS软件一度被卖给了数十个国家。马克斯韦尔还通过保加利亚一名秘密警察,与俄罗斯的著名黑帮头子塞米昂·莫吉列维奇搭上了线,然后再通过他,卖给了一名俄罗斯特工,以及一个叫本·拉登的恐怖分子,而他利用该软件追踪美国人,有可能帮助策划了袭击美国的911事件。
除了推销PROMIS软件,马克斯韦尔为摩萨德还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洗钱。
本-梅纳谢,原是摩萨德一名特工,做过以色列总理沙米尔的特使,担任过伊朗-以色列关系联合委员主任,瓦努努事件,他也曾亲自到英国与马克斯韦尔商谈、接洽,值得一提的,是《星期日镜报》的国际版编辑戴维斯,也是由他发展成一名摩萨德间谍的,后来两人联手做了军火商。
1989年,梅纳谢在纽约被捕,关进了大都会监狱,美国司法机构指控他与人合谋,违反《武器出口控制法》,向美国的死敌伊朗出售C-130军用飞机。这些飞机,本是美国卖给以色列的,为何会卖到伊朗?梅纳谢向法庭称述,他是受以色列和美国政府的双重委托,自己只不过忠人之事。
他的称述,让以色列、美国政府双双陷入尴尬,当然都极力否认,声称他在撒谎,还说他提供的文件证据是伪造的。以色列政府,甚至派出律师去监狱与他谈判,提出给他数百万美元,让他闭嘴,独自承担一切罪名,“为国背锅”。
但梅纳谢拒绝了,后来陪审团意外宣布他无罪。出狱后,他为防止以色列政府“灭口”,写了一本书叫《战争的利润》——他认为,这本书会让他出名,而杀一个名人,反倒会证实他所说皆真实。在书中,他披露以色列、美国、英国,向伊朗售卖军火的惊天秘密,其中还提到,马克斯韦尔扮演居间洗钱的角色。
具体操作如下:伊朗拿到军火后,将款项打到瑞士银行,瑞士银行再转到匈牙利布达佩斯银行,然后再转至苏联境内银行,马克斯韦尔利用其在苏联的人脉,确保资金安全,并最终回到美国政府、摩萨德的手里,当然他也从中抽点佣金,据梅纳谢说法,军火交易金额动辄数亿乃至十亿美金,所以佣金往往达数百万美元。
只是,正如茨威格那句名言所说,“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阴谋的绞肉机
梅纳谢曝光的秘密,听起来颇为荒诞——英美以作为伊朗“死敌”,居然将最先进的武器卖给敌人,让它用来炸死同胞,但实际上,这么荒诞的事,并非梅纳谢造谣,而是早有先例。
1986年,里根政府因偷偷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同时将收回来的款项,转给尼加拉瓜、安哥拉和阿富汗反政府武装,受到美国司法部门调查,引发公共信任危机,即著名的“伊朗门”。
众所周知,1979年伊朗革命后,曾爆发绑架美国外交人员的事件,两国关系势如水火,别说卖武器给伊朗,就是一般外交接触,也会被视为“资敌”。所以尽管里根是为了交换人质,但该事件不仅让里根政府多名阁僚辞职、自杀,也逼着他本人多次道歉,成为他执政生涯中最大的丑闻。
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门还查出,摩萨德是美伊接触、武器运输和款项来往的中间人,成了“伊朗门”另一个最受诟病的对象。事情败露后,一个叫阿米拉姆·尼尔的摩萨德间谍,成“替罪羊”,莫名其妙死于一场飞机失事。
尼尔,原是个记者,1980年代,担任佩雷斯和沙米尔的反恐顾问。“伊朗门”事件中,他作为摩萨德派出的联络人,负责美伊双方接洽,因此深知其中内情。美国司法部门调查此事时,曾要求他出庭作证,但因为时任里根副总统、未来的总统老布什,有可能受尼尔证词影响,因此,他必须死。
——梅纳谢说,他之所以选择写书曝光一切,正是因为不想遭遇尼尔那样的悲惨下场。
话说瓦努努被诱捕后,被运回至以色列,后来因为叛国罪,被虐待、软禁,坐了几十年牢。他曝光以色列拥有核武这事,经马克斯韦尔搅浑水,舆情暂时被压下去一部分,但纸终究包不住火。
后来,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M·赫什,经过多方调查,以充分的证据,揭露了摩萨德美人计的整个过程,并证实了美国帮助以色列发展核武器,当然顺带坐实了马克斯韦尔和他的下属戴维斯为摩萨德服务的秘密。
他为此出版了一本书,叫《参孙的选择:以色列核武库和美国外交政策》,里面提到,马克斯韦尔为帮助摩萨德掩盖真相,不惜解雇《星期日镜报》拒绝放弃新闻原则的主编和编辑。
面对该报道,马克斯韦尔气急败坏,将赫什告上法庭,但法院裁定他败诉,并向赫什道歉和赔偿名誉损失,间接证实了赫什所言非虚。
赫什,成名很早,1970年就凭借一部揭露美军越战期间屠杀平民的作品《美莱村大屠杀》,荣获普利策新闻奖,2023年,86岁高龄的他,还曾揭露美国海军炸毁北溪管道的丑行。所以,他才不怕马克斯韦尔这样的投机商人。
长期以来,摩萨德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间谍机构之一,可谓声名远播,但老实说,关于该组织运作的黑幕,得益于诸多内部人士的“反水”,也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关于马克斯韦尔是摩萨德间谍这事,最早并非由赫什揭开,也非梅纳谢,而是由前摩萨德官员维克多·奥斯特罗夫斯基所揭露。
此人与瓦努努类似,早年也曾忠诚于以色列,1984-1986年间曾任职摩萨德,但见过太多阴谋、杀戮后,逐渐失望,然后离开,并写了一本书——《欺骗的方式》,揭露以色列的丑事。
在这本书里,奥斯特罗夫斯基提到,马克斯韦尔买下《镜报》集团的资金,就来自摩萨德相关的金融机构,而马克斯韦尔窃取了报社员工养老基金,资助摩萨德在欧洲的间谍活动,两者可谓鱼水交融。
《欺骗的方式》发表后,时任以色列总理沙米尔,一度起了杀心,想要找人干掉作者,但当时摩萨德遇到的麻烦实在太多,臭名早已远播,根本顾不过来。
在“伊朗门”、奥斯特罗夫斯基事件前后,1985年,美国海军情报官乔纳森·波拉德,因向以色列售卖绝密文件,被联邦调查局抓了个现行,事后查证,此人为摩萨德蓄养多年的诸多间谍之一,背后还藏着一个常年安插在美国、收集科技情报的庞大间谍组织,由以军传奇间谍拉斐尔·埃坦领导。
该事件曝光后,引发了美以外交史上最严重的信任危机,以色列政府被迫道歉。埃坦成了“替罪羊”,被沙米尔指责“不负责任、自行其是”,但谁都知道,埃坦的行动正是沙米尔亲自授权。
艾坦,也不是一般人,当年正是由他带领特工小组,远赴阿根廷,将潜逃的德国二战战犯、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强行绑回了以色列受审,所以他在以色列是英雄般的名人。波拉德事件曝光后,他虽有抱怨,却也没有学梅纳谢,而是老老实实“为国背锅”,只是他的职业生涯,自此一蹶不振了。
正如奥斯特罗夫斯基在《欺骗的方式》一书所言,摩萨德虽打着忠诚爱国的旗号,但它的运转方式,决定其本质上是一台无情的绞肉机,无论谁,也不论他曾经做出过多大贡献,都有可能成为牺牲品,包括“超级间谍”马克斯韦尔。
苏联最后一场政变
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苏联最后的克格勃主席,普京的老领导。2000年,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曾特意邀请他出席就职典礼,后来也曾多次邀请他前往克里姆林宫做客。
公开场合,克留奇科夫对这位昔日的部下不吝赞美之词,曾扬言:“感谢上帝,在叶利钦之后,俄罗斯出现了一个正常的权力拥有者。”2007年,他以83岁高龄谢世,俄联邦安全局对这位老领导盖棺定论,认为其“为保障国家安全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众所周知,普京为叶利钦亲自挑选的接班人,但克留奇科夫却是叶利钦不折不扣的“敌人”。
1991年,戈尔巴乔夫全面倒向西方,执意削弱苏共领导力,与加盟国订立新约,解散苏联。当时作为克格勃的一把手,克留奇科夫忧心忡忡,反复劝说戈氏放弃执念,戈氏不厌其烦,一赌气,跑去克里米亚度假别墅躲了起来。
为挽回危局,绝望的克留奇科夫,联合国防部长亚佐夫、副部长阿恰洛夫、副主席格鲁什科、陆军总司令瓦连尼科夫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发动政变,软禁了戈尔巴乔夫,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取代腐朽无能的戈氏政府。这就是著名的“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前的最后一哆嗦。
只不过事与愿违,这场政变仅持续72小时即告失败,不仅没能挽救,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包括克留奇科夫在内的几个政变领导者,全部锒铛入狱。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在这次反政变中表现突出,声望一下提至无人可及的地步,为他日后成为新一代俄罗斯领导人奠定基础。
作为克格勃前员工,从情感上说,普京和老领导一样,不愿意看见苏联解体,因为那意味着俄罗斯在与西方的竞争中落败了,是国家衰落的标志。他的内心深处,苏联始终代表着俄罗斯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相反,他并不喜欢让国家走向虚弱的亲西方政客,包括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
只可惜,苏联解体之时,普京身在东德,只是一个低阶特工,没能真正参与当时俄罗斯的巨变。但许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当时远在英国的马克斯韦尔,却有机会参与其间,并差点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一份联邦调查局的文件显示,早在1953年,马克斯韦尔可能就与苏联的间谍情报机构有联系了。原因,是他作为学术出版商人,掌握着西方最前沿的科研情报,而当时苏联克格勃到处搜集此类情报。
马克斯韦尔的故乡,捷克斯洛伐克东边的索洛特维诺,后来划归给了乌克兰,所以算起来,他也算半个苏联人。二战结束后不久,冷战正酣,东西决裂,他却能与赫鲁晓夫称兄道弟。
时间来到1970年代,马克斯韦尔第一次与克留奇科夫有了交集,后者成功促成他的回乡夙愿。那是1978年9月,他携妻子伊丽莎白·梅纳德,热切而伤感地访问了因东西割裂而长期分离的出生地。一连几个小时,他在家乡村道行走,几乎不说话,眼泪却止不住地流。
1978年12月,马克斯韦尔再次以跨国商人的身份,跑去克里姆林宫,会见了苏联领导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两人的合影就刊登于苏联的官报《真理报》。
马克斯韦尔与苏联的良好关系,最主要的目的,是将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赚回来的脏钱,存在当时隶属于苏联的保加利亚的银行,委托克留奇科夫掌控的克格勃确保其安全。而克留奇科夫则通过他,在资本主义世界成立企业,如此,克格勃的资产也能投资到西方的成熟企业,赚取丰厚利润。
有人说,马克斯韦尔是东西方情报机构的双面乃至多面间谍,但他本人倒没有太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只是为了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两头吃。除苏联领导人,他与当时叱咤世界政坛的一众西方政客,包括老布什、弗朗索瓦·密特朗、赫尔穆特·科尔和玛格丽特·撒切尔以及约翰·梅杰,也都有或深或浅的私人交往。
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特殊身份,他在东西两边促成了许多无法直接交易的事。比如,摩萨德就通过他,与克格勃取得联系,让苏联放宽犹太人移民至以色列的条件,结果导致1980年至1990年代,大约超过30万苏联犹太人乘此机会离开了苏联,其中一半去了以色列。
作为交换,马克斯韦尔当然也会照顾东边领导人的利益,为他们摇旗呐喊。比如,他掌管的佩加蒙出版社,就曾出版过东德末代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自吹自擂的传记《我的生活》,他还为这书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前言。后来昂纳克被判叛国罪,被指控杀害了192名试图逃离东德的平民。
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就在苏联解体前夕,马克斯韦尔被利益蒙蔽了双赢,一不小心就站错了队。
“八一九”政变前夕,在亚得里亚海,克留奇科夫来到马克斯韦尔的游轮Lady Ghislaine,一同会面的还有一名摩萨德高级官僚。三人密谋的主要目的,正是协商帮助克留奇科夫发动政变,推翻戈尔巴乔夫政权。
克留奇科夫的要求,是希望马克斯韦尔和摩萨德能帮他,向英国政府谈下一笔200亿美元的贷款,以支撑摇摇欲坠的苏联,回报是,他会继续通过克格勃的影响力,进一步促成(包括驱逐)更多的苏联犹太人向以色列移民。
这本是一项多赢的“买卖”,只可惜功败垂成,“八一九”政变失败后,克留奇科夫坐了大牢,1991年8月底,他还曾托人,向马克斯韦尔传出一条求救信息,希望他找关系疏通,让戈尔巴乔夫释放他。老马面上答应了,但并未能兑现,因为他也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大亨之死
马克斯韦尔死于1991年11月5日,距离苏联正式宣告解体,仅相距一个多月。
他是非正常死亡的,死于当初与克留奇科夫秘密会面的Lady Ghislaine游艇,尸体则漂浮在加那利群岛特内里费岛附近的大西洋上,警方发现时,他双臂伸开,脸朝天空,巨大的肚子随着大西洋的波浪起伏。直升机在上空盘旋,放下电缆,努力将重达310磅的尸体打捞上来。
探讨这位传媒大亨的死因,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英美传媒的“显学”,但至今没有个定论,有人说他自杀,尸检报告说他死于突发心脏病,也有人认为死于谋杀,谋杀他的人正是摩萨德,但没人说得清摩萨德为何要杀他?
可以确定的,是他死亡之前,其所掌握的商业帝国,早已千疮百孔,留下将近50亿美元巨额债务,将他的家人,包括遗孀和子女,全部拖入债务的泥潭,尤其他的两个儿子伊恩和凯文,甚至因此受到刑事指控,豪宅没了,游轮没了,连他70高龄的遗孀的养老金也没了。
据当时媒体的报道,马克斯韦尔的危机,源于1980年代末期的过度扩张。就在死亡前一年,他还斥巨资买下纽约《每日新闻》报,可这家报社早就陷入亏损的泥潭。据说他买下这份报纸后,特意让助理给默多克打了个电话,得意洋洋地宣告,他才是“媒体之王”,但默多克只是冷笑,没有多余的回应。
另外,同在80年代末,他还借款33.5亿美元,购买了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和《航空公司指南》,这同样是一笔糟糕的买卖。不止于此,他还像个贪婪的食物成瘾者一样,收购了法国、以色列和东欧的一众出版公司。在其麾下担任过首席幕僚的彼得·杰伊说,“他似乎决意要向世界证明,他才是世界最厉害的出版商”。
但截至其死亡前一年,由于资不抵债,他已经被迫卖掉了旗下最重要的资产——佩加蒙出版社,另外他还想要卖掉一些以色列的资产,并宣布出售镜报集团49%的股票。
而为了尽快拿到钱,他还将公司股票拿去抵押,向银行借钱,但做空机构却拼命压低其公司股价。他的应对方式是,通过列支敦士登的神秘信托,买回公司股票,以此抬高股价。与此同时,他将股票抵押给了多达9个借贷机构,借新债还旧债,同时操作股价。
最窘迫时,他在外汇市场输掉了数百万美元,不得不挪用镜报集团员工养老金账户,并将镜报集团的办公楼拿去抵押,结果引发了员工抗议,媒体骂他是吸血鬼。
但所有这些事,似乎都不足以压垮马克斯韦尔。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回忆,就在其死亡前不久,丈夫还为她办了一个风风光光的70岁生日派对,完全看不出破产。另外,雷曼兄弟、罗斯柴尔德公司、所罗门兄弟公司和高盛公司都有他的投资代表,想筹钱并不难。所以伊丽莎白和家人,都不相信他会因为财务压力而自杀。
他买下纽约《每日新闻》时,美国人对他的印象也不错。“花边女王”利兹·史密斯回忆,老马为了请她给《每日新闻》写八卦专栏,不惜承诺每年加薪15000美元。
《每日新闻》的营销副总裁约翰·坎皮则回忆,他幽默风趣,曾炫耀一段与苏联领导人的交往秘史:“勃列日涅夫问他,如果赫鲁晓夫被暗杀了而不是肯尼迪,会怎么样?马克斯韦尔回答说,‘有一点可以肯定,奥纳西斯先生不会娶赫鲁晓夫夫人’。(肯尼迪1963年遇刺身亡,其妻子杰奎琳后来嫁给了希腊船王奥纳西斯)”
总之,完全看不出他有任何经济压力,更看不出,他会因为这事寻短见,何况,他是如此留恋这个花花世界。死亡前夕,他像过去一样,频繁出入伦敦赌场,有时一晚上能输掉250万美元。镜报集团一个主管还说,他的控制欲极强,给每一个高级主管办公室都安装了窃听器。
还有一个叫乔·海因斯传记作者,死亡前六天与其吃过一次午餐,他说,"并没有感觉他会在压力下崩溃,他很放松,享受食物,还说准备提高报纸单价"。
直到2002年,英国的畅销书作家戈登·托马斯,通过向与克留奇科夫、卢卡诺夫等关系密切的前东欧情报机构雇员、摩萨德雇员的访谈、调查,写下《Robert Maxwell:Israel's Superspy》一书,才基本确定了马克斯韦尔的死因:这位传媒大亨,死于四名摩萨德杀手——基东(Kidon)。
死亡前三个月,他为了筹钱缓解日益庞大的债务压力,居然丧心病狂地向摩萨德施压,要求其归还部分《镜报》集团的援助资金,帮忙彻底解决财务压力,并威胁,如果不帮忙,就将摩萨德协助克留奇科夫政变的秘密公之于众。
显然,马克斯韦尔是真的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逼得他铤而走险,当然也就犯了大忌。
当时戈尔巴乔夫解散苏联、实施西化改革的措施,从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到美国的里根、老布什都极力支持,是西方最为核心的利益关切,一旦成功,也就意味着西方在与苏联的冷战中赢得了完全胜利。
所以如果摩萨德暗中支持反对戈尔巴乔夫的克留奇科夫,那势必引发英美与以色列的彻底决裂。
摩萨德为什么支持克留奇科夫?这有个违背许多人刻板印象的事实:长期以来,尽管英美与以色列的利益似乎总是黏在一块,但以色列并不完全与英美同心同德,相反,他们更希望英美与俄罗斯保持对抗,而不是合作,否则,俄罗斯定会腾出手,与以色列争夺中东利益。
另外,像以色列前总理沙米尔,私下里更以反美著称。他认为,二战期间,英美都没有真诚地对待犹太人,一度排斥和牺牲犹太人的利益。这也是为何,摩萨德会热衷于偷卖美国的PROMIS软件、窃取其高科技技术,并协助向美国的死敌“伊朗”走私武器,而毫无道德和思想负担。
这些事情,当然不能摆到明面上,否则,以色列将无法继续趴在英美的肌体之上,但马克斯韦尔却威胁,非要将这层窗户纸捅破。
当时沙米尔曾派出儿子亚伊尔·沙米尔,与老马促膝长谈,劝他别冲动。我们前面说过,亚伊尔是老马的以色列公司Cytex的高管,但老马一点不给面子,居然把总理儿子臭骂一顿。
他的态度如此粗暴且不留半点余地,于是1991年9月,一个摩萨德暗杀小组成立了。他们先谎称派出谈判小组,解决马克斯韦尔的财务压力,先将马克斯韦尔约到西非的马德拉岛海域附近,后来又让他驾着“Lady Ghislaine”游艇,去了加那利群岛特内里费岛附近海域,而四名杀手则埋伏于附近。
尾声
马克斯韦尔意外死亡,最大的“蝴蝶效应”,当属他的小女儿吉斯莱恩,因家族破产,被推入一个叫爱泼斯坦的恋童癖手里,成了一名为安德鲁王子、霍金、克林顿、盖茨和爱泼斯坦本人等拉皮条的老鸨。事情曝光后,西方政商名流圈被搅得天翻地覆,他们用来遮羞的道德和法律外衣,也被撕得稀碎。
吉斯莱恩和他爹,是两个完全不同时代的人,却间接地干了一样的事。
马克斯韦尔专属于冷战时代,是勾兑不同意识形态权贵的超级掮客。他是否能适应新时代,没有人知道,他“识趣”地倒在苏联解体前夕,或也是天意。吉斯莱恩没有他爹有本事,但却把他爹多年积累的人脉,近乎完美地传给了老板兼性伴侣爱泼斯坦,助他继续像他爹一样,游走于权贵的裤裆和口袋之间。
马克斯韦尔的遗体,裹在一块简陋的白色裹尸布里,被专机运至耶路撒冷橄榄山。葬礼上,以色列总理沙米尔、总统哈伊姆·赫茨尔,以及包括摩萨德局长在内几乎所有以色列政商精英都来了,并分别发表悼词。其中沙米尔声泪俱下地说道,“他为以色列所做的一切,无法用言语表达。”
随后,马克斯韦尔肥硕的尸体,被装入棺材,缓缓降入墓穴,罪恶、谎言、背叛……也随着泥土一铲一铲落下,归于沉寂。夕阳将最后一缕光收起之时,没有人在乎墓穴中人干了什么,唯有黑色大理石墓碑上的名字,裹着尘土,沉默地回味凶手的悼词。
作者:左页,蓝钻故事主编
参考文献:
The Woman from Mossad:The Story of Mordechai Vanunu and the Israeli Nuclear Program,Peter Hounam,1999 ,Peter Hounam;
Samson Option:Israels Nuclear Arsenal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Seymour M. Hersh, 1991,Random House;
Robert Maxwell, Israel’s Superspy:The Life and Murder of a Media Mogul,Gordon Thomas,2002,Carroll & Graf edition ;
Profits of War Inside the Secret U.S.-Israeli Arms Network,Ari Ben-Menashe,1992,Sheridan Square;
Fall:The Mysterious Life and Death of Robert Maxwell, Britains Most Notorious Media Baron,John Preston,2021,bynew york Vi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