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有个该死的间谍!”——这句冷战期间中情局(CIA)反间谍官员的怒吼,揭开了美国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间谍追捕战。从1985年“间谍之年”的血洗,到2025年联邦调查局(FBI)反间谍部门面临肢解危机,这场横跨四十年的“内鬼狩猎”,至今仍藏着未解之谜:

克格勃如何穿透美国情报网?三名间谍背后,是否还有「第四人」潜伏?

一、「间谍之年」的血色开端:一场失败的接头与三重伪装的特工

1986年3月的莫斯科深夜,中情局特工迈克尔·塞尔戴着《碟中谍》式假体面具,在克格勃眼皮底下玩起“变装游戏”。他先后换上苏联大衣、假发毡帽、小胡子,却在列宁山停车场见到了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线人“COWL”——这个曾为美国提供关键情报的克格勃官员,已被克格勃识破叛变。

结局惨烈:塞尔被捕后遭驱逐,COWL被枪决。而这只是冰山一角——1985至1986年间,苏联处决了至少10名美国线人,美国情报网几乎团灭。

核心疑问:克格勃如何精准定位美国间谍?中情局内部是否藏着“鼹鼠”?



二、「三重背叛」:从霍华德到汉森,美国情报界的“无间道”

1. 爱德华·李·霍华德:嗑药特工的叛变

1983年因吸毒被中情局解雇后,霍华德于1985年叛逃苏联,供出20名线人。但他不知道莫斯科站的核心行动,无法解释后续背叛——他是小角色。

2. 奥尔德里奇·埃姆斯:年薪6万却开捷豹的“间谍富翁”

中情局苏联处处长埃姆斯,靠向克格勃出卖情报赚得百万美元,用现金买下阿灵顿豪宅。1994年被捕时,他已导致至少10名线人死亡,被FBI称为“西装革履的连环杀手”。

转折点:埃姆斯的审讯供词漏洞百出,无法解释英国特工戈尔季夫斯基的暴露——还有内鬼!

3. 罗伯特·汉森:FBI内部的“鼹鼠博士”

这位痴迷俄罗斯文学的FBI特工,从1979年起为克格勃提供机密,甚至在2001年被捕前仍在向俄方传递情报。但他也无法解释1985年的“间谍大屠杀”——真相更远了。



三、「第四人」谜团:克格勃档案中的神秘声音与中情局的“自己人”

2000年,FBI用700万美元从俄罗斯黑帮手中换得克格勃“灰西装”档案,磁带中一个低沉的声音让调查人员脊背发凉——不是霍华德、埃姆斯、汉森。

嫌疑人画像:

  • 中情局高层,接触核心机密
  • 1985年前后活跃于莫斯科站
  • 可能策划了对戈尔季夫斯基的诱捕

最具争议的怀疑对象指向中情局反间谍部门前负责人保罗·雷蒙德。2005年,FBI曾对其展开调查,甚至影响其晋升国家反间谍中心主任,但最终因证据不足结案。

未解之谜:克格勃档案中提到的“第四人”代号“THOR”,是否真实存在?



四、当下危机:MAGA局长要肢解FBI反间谍部门?

2024年,FBI局长卡什·帕特尔(特朗普心腹)公开宣称要“剥离情报部门,让FBI专注抓罪犯”。这引发情报界震动:

反间谍能力将遭致命打击:冷战期间,FBI与中情局联合侦破90%的间谍案,剥离后将无法应对俄罗斯的“鼹鼠网络”。

历史悬案可能永沉海底:“第四人”调查依赖跨部门协作,肢解后线索可能断裂。

现实威胁:俄罗斯正加大对美渗透,2024年FBI挫败的间谍案同比增加37%。

五、冷战余波:间谍的代价与真相的重量

线人的悲剧:被处决的COWL,临终前在克格勃审讯室写下“我背叛的不是国家,是谎言”。

机构的裂痕:为追查内鬼,FBI曾误判布莱恩·凯利,导致其职业生涯尽毁,女儿也被停职。

历史的警示:前FBI反间谍负责人萨迪警告:“忽视‘第四人’,等于让烈士的血白流。”

结语:

当帕特尔的“改革”可能让FBI反间谍部门陷入瘫痪,冷战时期的血色教训正在重演。“第四人”是否存在?或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美国是否准备好面对一个真相:在情报战争中,任何对“内鬼”的纵容,都可能让国家陷入万劫不复。

最后:你认为“第四人”是克格勃的骗局,还是真实存在的终极背叛者?这场跨越四十年的追凶,会以怎样的方式终结?

来源:政治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