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学时期就读了《徐霞客游记》,人生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第20届徐霞客国际旅游节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江阴人俞敏洪提起《徐霞客游记》时说,自己深耕文旅行业,就是受了这本游记的影响。

而412年前的今天(1613年5月19日),正是“最强背包客”、江阴人徐霞客动笔开写《徐霞客游记》的日子。

一位是当下的互联网博主,一位是明代的旅游博主,两位“顶流”江阴老乡,因为一本《徐霞客游记》隔空结缘。

《徐霞客游记》里有“西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本“奇书”。它记述了徐霞客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书中内容,按照《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徐霞客》的说法,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早前撰写的日记体“名山游记”,另一部分是“西游记”。


徐霞客的“西游记”可不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小说,而是徐霞客远游广西、贵州、云南3年多的日记,包括《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在内,也被称为“西南游记”。

现存的名山游记共17篇,均作于崇祯六年(1633年)以前,为徐霞客48岁以前的作品。而崇祯九年以后所写的“西游记”,则被学者认为是全书的主体精华,在形式上、内容上的价值都要远超前者。


如果说“名山游记”中的徐霞客还是一位“驴友”,到“西游记”里,他已经成为一位探险者、科学家。

他曾追踪探寻长江源头金沙江,实地考察南北盘江,整理、撰写了《溯江纪源》和《盘江考》两篇论文。


他考察了澜沧江、潞江(怒江)等江河,踏勘了西南各地洞穴,收集整理了大量材料,总结并提出了喀斯特地形的分布规律及成因,是世界上最早考察、记述和研究岩溶地貌的先驱。

他还走访了云南腾越州的火山遗址,详细记述了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当地火山爆发时的真实情状……

在那个时代走遍如此多山山水水,徐霞客写“西游记”时虽然不需要像唐僧师徒一样对付妖魔鬼怪,想必也曾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

《徐霞客游记》出版等了130多年

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不只有徐霞客本人,《徐霞客游记》也是如此。

徐霞客好友陈函辉在《霞客徐先生墓志铭》中说:“尤异者,天与双趼,不假與骑;或从箐悬崖,计程将百里,夜就破壁枯树下,即然脂拾穗记之。”

另一位好友钱谦益在《徐霞客传》中也说道:“居平未尝悦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然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总结一下,就是说徐霞客写日记时,往往要在路途中的艰难环境下提笔。受时间、场所等条件限制,日记的手稿难免有些散乱无序。

徐霞客自己也知道这种状况,因此力邀友人帮他整理,有次对江阴人季会明说:“余日必有记,但散乱无绪,子为我理而辑之”。


徐霞客人生中的最后时光,是在江阴老家度过的。崇祯十四年(1641年),徐霞客病逝,终年五十四岁,未能将《游记》整理完成,也许是他心中一大遗憾。

徐霞客去世后,他的友人、后人们接棒整理手稿。然而整理的过程也一波三折。

其中最惊险的一次,要数清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季会明受徐霞客长子徐屺之托整理《徐霞客游记》,《游记》中的《滇游日记一》被借出后因战火付之一炬,《徐霞客游记》由此残缺不全,后来,连这残缺的《徐霞客游记》也散失了。

季会明经过一次次搜寻,终于将第一次整理的残抄本找到,大约顺治七年至九年(1650年—1652年)间,他重新整理、编次了第二个整理本。对这段经历,季会明写到:“是书遭其残缺,亦劫数也!原稿后又抢散,此集亦失而复得,危矣哉!幸矣哉!”

整理、传抄、刻印……经历了130余年的时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九月,《徐霞客游记》第一次刻书问世,实现了徐霞客生前以及徐氏家族后人的心愿。

而这本巨著流传至今,成为我们了解“史上最强背包客”“旅游博主”“中国旅游代言人”徐霞客的一扇窗,也造就了5·19中国旅游日这个特别的节日。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文颖 陈敏

图 |江阴徐霞客镇 、江苏文库 提供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视频 |江苏省文旅厅、江阴徐霞客镇提供

后期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艺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