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我和祖国有个约会·侨见广州”侨界故事分享会暨第二批华侨历史文化游径发布活动在广州华侨博物馆举行,通过情景剧演绎等形式,生动再现广府华侨百年奋斗史与家国情怀,并发布荔湾、海珠、白云华侨历史文化游径,串联侨乡建筑、古港遗址等标志性华侨史迹,带领市民在行走中触摸侨史脉络,领略华侨历史文化魅力。
情景剧展现华侨赤子情怀
本次侨界故事分享会以“宣讲+情景剧”的形式展开,通过“华工血泪 运河沧桑”“古港群英 赤子丹心”“侨批纸短 家国情深” “黄河咆哮 民族忠魂”“侨归故里 梦圆新村”五大篇章,融合粤剧、合唱、舞蹈等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府华侨的海外拼搏历程与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
《思乡曲》琴音流转,情景剧拉开序幕:归国老华侨重访广州华侨博物馆,与讲解员共忆往昔峥嵘岁月。1854年,“海巫号”载着数百广府人远渡巴拿马,开启华工修筑巴拿马铁路和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悲壮历程。花都区港人联谊会萧嘉淳讲述道,19世纪末至1914年间,万名华工以血肉之躯参与巴拿马运河建设,其中逾半数为花都子弟。剧中,通过花都籍巴拿马侨领钟锦明、邱文林与当代青年的跨时空对话,展现“山海难隔血脉情”的深沉联结。
伴随婉转的粤曲小调《银信情长》,荔湾区博物馆宣讲员黄逸辉动情讲述和平东路侨批局旧址“永昌叻庄”往事:荔湾作为十三行商埠文化核心区,曾是侨批局聚集地。侨批纸短,家国情长,每一封银信皆承载着华侨“异乡苦斗、心系故园”的赤子之心。
今年适逢广州华侨新村奠基70周年。华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华侨住宅区,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归侨侨眷在此落叶归根、和睦相处。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学生林欣潼讲述的“从游子归巢到创业乐园”的社区蝶变,配合群舞《粤是故乡明》的灵动演绎,展现新时代侨乡的风貌。
第二批“侨见广州”华侨历史文化游径发布
除了情景剧演绎,活动还聚焦华侨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承,现场发布了第二批华侨历史文化游径。
活动现场,荔湾、海珠、白云分别介绍了各辖区的华侨历史建筑及人文景观,并通过手绘地图的形式发布了第二批“侨见广州”华侨历史文化游径。这些建筑及景观是广州华侨华人家国情怀的具象载体,蕴含着鲜明的华侨文化特色,通过将这些标志性华侨史迹连点成线,为市民游客提供更清晰便捷的游览指引。
荔湾区“百年西堤 荔湾侨韵”游径串联沙面、粤海关旧址等沿江史迹,再现华侨通商壮举;“情系桑梓 荔湾侨踪”从陈家祠延伸至聚龙古村,通过李小龙祖居、詹天佑故居等展现华侨反哺乡梓赤子心;“千年商都 荔湾侨印”聚焦白鹅潭艺术中心、十三行博物馆,解码华侨推动中西文明互鉴历程。
白云区深耕侨乡生态,人和镇游径串联百年侨团旧址、蚌湖大钟楼等,讲述华侨捐资兴学、振兴故土的传奇;龙归街游径以北村“美丽侨村”为核心,结合华侨文化展览厅、六片山“侨心林”,展现侨胞与故土山水共生的情怀。
海珠区依托黄埔古港,打造“古港遗风 海珠侨径”:黄埔税馆遗址重现“一口通商”盛景;左垣家塾、胡璇泽故居等串联起华侨“开眼看世界”的先锋足迹;日本楼、北帝庙等史迹,则铭刻着民间交往与信仰传承的温情篇章。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指导,越秀、海珠、荔湾、番禺、花都区委统战部联合主办,广州华侨博物馆承办。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穗同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