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年轻时总觉得父母是永远的靠山,等他们真的离开,才发现自己的人生突然空了一块。
更扎心的是,人到晚年才明白,有些东西一旦缺失,日子就像没了地基的房子,过得心慌。
老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当这宝不在了,更得攥紧这3张底牌,不然晚年真的难!
一、没了“健康底牌”,再好的日子也没滋味
父母在的时候,总有人念叨“天冷加衣”“别吃太咸”,哪怕嫌烦,好歹有人管着。等他们走了,没人盯着按时吃饭、规律作息,不少人就开始放飞自我。可老话说“年轻时拿命换钱,老了拿钱换命”,健康这张底牌,不守住真的会吃大亏。
小区的李叔就是个例子。老伴和父母走后,他天天大鱼大肉、熬夜看剧,觉得没人管终于自由了。结果才六十出头,高血压、糖尿病全找上门,每天大把吃药,想出去旅游也走不动。躺在病床上他才后悔:“以前爸妈逼着我锻炼,我还嫌啰嗦,现在想有人管都没机会了。”
健康不是天生的,得靠自己经营。每天抽出半小时散散步、打打太极,吃饭荤素搭配,少点外卖多下厨。就像古人说的“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别仗着身体好就瞎折腾。等病痛找上门,花再多钱也买不回轻松自在的日子。
二、丢了“存款底牌”,晚年活得没底气
父母在时,总觉得“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哪怕没钱了,还能厚着脸皮找爸妈接济。可等他们走了,才发现钱是晚年最大的安全感。老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手里没钱,连说话都得矮三分。
邻居王阿姨的经历让人唏嘘。她以前把退休金全贴补给儿子买房,自己省吃俭用。等老伴去世后,她生病住院想请护工,儿子却说手头紧。王阿姨只能拖着病体自己照顾自己,偷偷抹眼泪:“早知道留着钱,也不至于这么难。”
不管儿女多孝顺,都得给自己留条后路。每个月存一笔养老钱,别轻易借给别人,更别盲目投资。遇到儿女求助,可以适当帮衬,但得守住底线。记住,手里有钱,生病时能看病,想旅游时能抬腿就走,这才是晚年硬气的资本。
三、缺了“人情底牌”,老了只剩孤单
父母在世时,家里总有亲戚往来,逢年过节热热闹闹。等他们走了,没了这根“纽带”,亲戚渐渐疏远,朋友也联系少了,不少人陷入孤独。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没有人情往来,晚年真的难熬。
我认识的赵大爷,父母走后,亲戚们很少走动,他又不爱社交,天天窝在家里。时间一长,他变得沉默寡言,身体也越来越差。直到有次摔倒在家,还是邻居发现送他去医院。从那以后,他开始主动参加社区活动,和老伙计们下棋聊天,日子才重新有了生气。
人老了,得主动经营人际关系。参加老年大学、跳跳广场舞,和志趣相投的人交朋友;逢年过节给亲戚打个电话、发个祝福,维系感情。有了这些人情往来,生病时有人照应,孤单时有人聊天,晚年才不会像座孤岛。
父母走后,我们突然成了没有退路的大人。没了他们的庇护,更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攥紧健康、存款、人情这3张底牌,不是为了防备谁,而是给自己的晚年上份“保险”。毕竟,父母教会我们最大的道理,就是好好活着,把日子过成他们期待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