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围绕着那场战争历史解释权的舆论战,也变得更加激烈。

国际范围内,从特朗普开始,对二战解释权的争夺,都已经白热化。美国要把二战的胜利说成是美国的主要功劳,是美国拯救了欧洲和世界。在中文互联网,国粉势力也没闲着,他们正在努力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塑造成为国民党的抗战,我党在沦陷区进行的敌后战场被他们自动忽略了。

最近我看到了很多视频,不少是以淞沪会战的抗战老兵穿越会2025年的中国为题材。这个主题是有积极意义的,国军士兵为抗战所作出的贡献与牺牲,我们当然要铭记,但评论区明显有国粉在带节奏,在否定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战,而且,关于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即日军控制区)抗日贡献的视频明显偏少,这就不太正常了,与国共对抗战的实际贡献也不成比例。



淞沪会战因为国民党政府的腐朽和蒋介石的军事指挥无能而失败了,但中国军民为淞沪会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是需要后代铭记的。淞沪会战作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的最大规模、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战略上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并为凝聚民族抗战意志,为上海的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在中国抗战史上应该有其位置。

但淞沪会战也暴露了国民党军队协同作战能力差,指挥系统混乱,战术指挥失误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国民党后来组织的大大小小的抗战军事行动中也一再出现,导致国军在正面战场上真正意义的胜利不多,主要是发挥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牵制作用。

国民党组织的这些会战整体看下来,会发现一个问题:场面确实很悲壮,国军牺牲很惨烈,但是却看不到能够通过这些会战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希望。

即使到了1944年,日本因为与美国的太平洋战争,已经把很多主力从中国战场抽走了,后勤保障能力也严重下降,国民党的武器装备也因为有了美国的援助,武器大有改善,一些主力部队在火力方面比日军还要好,但依然输掉了豫湘桂战役。这场战役失败的后果极为严重,直接导致中国失去了参加雅尔塔会议的资格,丧失了参与分配二战胜利果实的资格。为了换取苏联出兵东北,老蒋承认外蒙独立,搞得又和一战那样,中国明明是战胜国,却在领土方面承受了战败国失地的代价,降低了中国抗战胜利的成色。

蒋介石的抗战主要策略就是以时间换空间,等待国际形势发展巨变,借助外援力量,实现抗战的胜利,但被动指望外援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外蒙就是代价的一部分,东北的铁路大动脉被苏军染指,大连旅顺也允许苏军驻兵。

国民党在军事上的整体表现不佳,是由国民党在政治的腐朽决定的。普通士兵牺牲很大,但很难换来一场胜利。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也决定了国民党无法通过发动民众的力量,以人民战争模式弥补武器代差的落后。所以,国民党在抗战的必胜信念上是严重不足的,打了几次会战,汪精卫带领一大批国军大员公开投降日本。

一直有人在提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果没有美苏对日本的打击,中国能不能单独取得抗战的胜利?

如果是看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的表现,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悲观的。因为国民党的抗战基本都是被动的防御战,失去的土地,国民党基本没有能力夺回。国民党也没有在敌后组织游击战的能力,在沦陷区,国民党只能通过军统等特务机构搞搞暗杀。

但如果你认真看看被国粉故意忽略的敌后战场,就会对那个问题得出不同的答案:没有外部力量对日军的直接打击,中国也一样能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只是时间要长一点。在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在日军控制的敌占区展开游击战,把日军的后方变成抗战前线。

敌后战场的开辟,使中国抗日战争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共产党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长期以来,在国粉误导下,很多人也容易望文生义,以为正面战场就一定是主战场,敌后战场就是次要战场。

实际上,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1月3日,日本首相近卫发表“东亚新秩序”声明,强调建设新秩序应以“日、满、华三国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立连环互助的关系为根本”,将军事进攻为主变为政治进攻为主,军事打击的重点转向敌后战场。国民党的抗战也从积极转向消极,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这些因素导致在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地位上升,敌后游击战争成为对日作战的主要方式。

因为敌后战场主要在华北,在1938年8月8日东京制定的战争“总方针”中,就规定“事变处理的结局应是,尽快地首先解决华北问题”,日本人把华北的战略重要性置于华南与华中之上。“从战略上说,占领这个地区比占领华中华南远为重要。”这也导致在日军眼里,正面战场的战略地位下降,敌后战场的地位上升。

同时,因为八路军、新四军给了日军很大的干扰和牵制,让日军无法对占领区形成稳定的控制。日军不得不停止正面战场的进攻,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转向敌后战场,在敌后战场陷入旷日持久的“治安作战”。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敌后战场,在19个省区内建立了19个大块的解放区,夺回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解放了超过1亿的人民,还组织了近100万的正规部队和220多万的民兵,除少数地区外,大部包围了自1937年七七事变以来敌伪所侵占的中国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海岸。

引用一下《浅析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问题》中的部分内容:

百团大战后,冈村宁次在日记里写道:“我们以65%以上的兵力对付共产党,以35%的兵力对付国民党”。根据延安总部1945年12月公布的数字,八路军、新四军在1938年就已经抗击了日军的58.5%,国民党军队只抗击了日军的41.2%;1941年共产党军队抗击日军的75%,国民党军队只抗击25%;1944年为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抗击了64.5%的侵华日军,1945年共产党军队抗击日军的69%,国民党军队只抗击31%。除了日军之外,还抗击了大部乃至几乎所有的伪军。《朝日新闻》1944年1月15日电:“华北军发表昭和十八年(1943年)度综合战果,充分说明了过去以重庆军为对手的华北军,在今天已完全转变为以扫共战为中心的事实”。曾做过日本首相的阿部信行在1940年写道:“立足于四川盆地的重庆政府,对于日本来说已不足为虑,但是共产党的力量却延伸到中国四百余州,一举手一投足都极为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的命运,无论何时都主张对日抗战,阻挡了日本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路’,因而成了所谓‘东亚新秩序’的头号大敌。”敌后战场成为决定中国抗战全局的关键。北平伪政府报纸《新民报》1943年12月4日载中华社(笔者注:北京伪新闻社)讯对此说得很清楚:“吾人对解决大东亚战争之关键之中国时局之终局,乃在解决中共军,此当再加确认者也”。

在抗战后期,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成为决定中国抗战时局的关键。

国粉为了否定敌后战场的意义,用了很多低级的逻辑陷阱。比如偷换概念,把“敌后”偷换为“后方”,让人以为敌后游击战就是躲在后方避战发展自己力量。实际上,敌后是就是去日军控制的沦陷区,在敌我力量严重悬殊的不利条件下,在日伪军优势兵力的包围中,去发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这在战术上的难度要远大于正面战场。国粉配合这个概念偷换,还污蔑八路军新四军“游而不及”,这是继承了当年国民党政府的宣传口径。

国粉也一直在回避一个问题:国民党组织了那么多次会战,从日军手里夺回了多少土地?毕竟战役会说谎,战线不会说谎。到了1945年,蒋介石作为中国战区最高指挥,要求日军向国军投降,但大片国土上的日军发现他们在附近找不到国军,而只有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武工队。几百万国军去哪了呢?在大西南缩着呢。

如果没有外援,以国民党在豫湘桂战役中的表现,确实无法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胜利,这也是日本对中国一直不太服气,缺乏敬畏的原因。日本认为自己输给了美国和苏联,而不是中国。一直到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表现,才让日本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国军人的看法。

国民党能坚持到抗战最后,一定程度是因为日本担心“攻占重庆后,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估计,攻占重庆就只不过是极端危险的投机……”这句话的意思等于说因为国民党太菜,所以还是留着更利于控制中国。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日本自然能够区分国共抗战意志的不同,“华北方面军则认为……日本与重庆之间暂时处于战争状态,却有能够共存的性质。但是,日本与共产党势力之间则是不容许共存的。”

共产党的抗日队伍虽然条件艰苦,武器落后,但抗战意志却是最坚决的。在欧洲战场也是如此,在法国、希腊、南斯拉夫,资产阶级政党要么投降了,要么流亡了,只有当地的共产党留下来组织力量抵抗德军。

这种抵抗意志从根本上取决于政党的阶级性质。国民党和欧洲的资产阶级政党一样,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能够和侵略一方找到利益交集点。这也是蒋介石从一开始对抗日不感兴趣,还阻止别人抗日的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老蒋不仅发出不抵抗的指令,后来还下了“奢言抗日者,杀无赦!”的手令。因为蒋介石从自身代表的阶级立场去看待与日本的民族矛盾,认为“亡于日本,能为亡国奴;亡于共党,为奴亦不能。”

国粉一直在解构阶级叙事,但他们崇拜的蒋公则是一个视阶级利益大于民族利益的政客。当然,蒋介石在阶级内部,更重视他代表的小集团利益,所以东北丢了,蒋介石不感觉心疼,华北丢了,蒋介石也觉得能接受,《塘沽协定》和《何梅协定》签得也不手软。蒋介石认为这不是他直接控制的地盘,放弃了那也是其他军阀的损失。

蒋介石在日本受过几年军事培训,对日本的感情很复杂,既有崇日症,也有恐日症。1936年的西安事变,蒋介石虽然答应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但并没有在行动上做积极的全面抗战准备。淞沪抗战爆发了,蒋介石这次着急起来,因为这是他的地盘,也是他的统治核心区,这个时候蒋介石才开始调兵遣将,组织淞沪会战。

但蒋介石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他的抵抗意志还是不坚决。有种说法,说蒋介石的淞沪抗战主要是打给列强看的,希望借此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抵抗意志,获得国际社会主要是英美的支持。在淞沪会战初期,张治中率领德械87和88师,围攻虹口的4000余名日本海军陆战队,但就在此时,蒋介石下令停火3天,因为他寄希望国联得调停,但就是这3天,让日军迎来了援军,淞沪战场局势逆转。老蒋还采用挨千刀的“添油战术”,而不是快速在局部形成优势力量,最大限度歼灭敌人,导致精锐部队没有取得重大战果就被消耗掉。后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包抄上海大后方,淞沪会战败局已定。老蒋又为了等待列强对淞沪会战的调停会议结果,四天后才下令全军撤退,以至于延误了撤退时机,导致数十万中国军队在日军的立体进攻下,又经历损失惨痛的大逃亡。

淞沪会战中国方面共投入七十万军队,三倍于日军,最后伤亡近三十万,与蒋介石糟糕的决策和指挥能力有很大关系。

只要是蒋介石领导军事抗战,国军就没有什么希望带领中国独立完成抗日战争的胜利。

如果当时那么多军事力量交给教员指挥,那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



假设当时的中央政府不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而是共产党领导,中国完全有能力在“九一八”事变中就打消日军侵华的野心,“九一八”前后的糟糕表现是蒋介石政治腐朽的集中体现。甚至,以我们在抗美援朝中的战略沾水水准和战斗力,在“九一八”爆发之前,中国完全有能力,在朝鲜就解决日军的侵华想法。

所以,蒋介石对中国经受抗战之苦是有严重责任的。正是他一开始的不抵抗政策,让日本几乎没有代价就占领了东三省这个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工业基地,等于让日本在本土的工业体系之外,手上又增加了东北的工业实力,让日后中国对日本的抗战,不得不以农业国面对加成后的工业国。如果能早早把日本打痛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会收敛很多。因苏联在诺门坎战役中把日本打怕了,在苏联卫国战争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候,日军都不敢北上从东边进攻苏联。

蒋介石只关心与英美列强的关系,并不关心军队的伤亡和士兵的死活,更不会关心民众的疾苦。有这样的领导,国军的军纪整体上很差,1942年河南爆发大饥荒时,当地老百姓总结的四大灾害,就有汤恩伯的部队,与水灾、旱灾、蝗灾并称为“水旱蝗汤”。

即便是被很多被国粉重点包装宣传的参加过缅甸远征的孙立人新一军,到了广州之后,烧杀抢掠的事情也干了不少,向电影院扔手榴弹这样的事都干出来了,因此被当地人称为“新日军”。



现在因为国粉的宣传,很多人以为国军抗战,就会保护老百姓,这是把人民军队的印象投射给了国军,其实这中间是有距离的。以张灵甫为例,虽然在抗战中也有过一些成绩,但他在进攻解放区时,对解放区的老百姓下手那也是真狠。张灵甫所部任用日本军官佐加滕等之和松下一冠为军事顾问,在解放区内推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还委任大汉奸率还乡团带路,共杀害解放区群众16250人。被围困在孟良崮后,张灵甫将周围的村庄全部焚烧干净,来不及撤离的百姓一律枪杀。

所以,这样的军队虽然为抗战做出了成绩,但他们对人民的态度和犯下的罪行,那也是罪恶累累,罄竹难书。他们曾经是抗战的英雄,但也后来成为人民的罪人,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国粉却因为张灵甫积极反共,把他树立为抗战英雄。其实,王耀武才是抗战时期74军,也就是后来的整编74师的军事主将,当时张灵甫还差得远。但王耀武因为积极接受战犯改造,他的抗战贡献虽然比张灵甫大很多,却被国粉故意忽略。

这也说明,国粉纪念国军抗日的动机是有问题的。更何况,现在的国粉和美粉、日粉都是高度重叠的,你只要看看国粉他们对待统一以及抗美援朝的真实态度,就可以对此很明了。



国军系列里面确实有大量的将士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国军因为上层的腐朽,以及军队内部的贪腐现象普遍,军官打骂士兵更是家常便饭,导致国军的战斗力天花板有限。就连国军的兵源都成问题,不得不依赖抓壮丁补充军队。“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征发了1400万壮丁,但只有700万人到达战场。其他人要么逃跑,要么死在路上。”“他们根本不把壮丁当人看。被抓的人用绳子、铁链串成一串,晚上连衣服都要收走,防止逃跑。吃饭、睡觉、上厕所都不能解开。”“每天只给10两左右掺了沙子的糟饭,连水都省着给。”

纪念国军在正面战场的努力和牺牲这是没问题的,特别那些为国牺牲的国军抗战军人,他们也是为拯救民族危亡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也不能忘记他们很多人的牺牲是因为上层特别是蒋介石的腐朽无能,而没有变成相应的胜利或成果。

纪念国军正面战场的同时,也应该批判蒋介石与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腐朽。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那些因为国民党腐朽而牺牲的战士。

只有反思蒋介石和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不抵抗和后期的消极抵抗中犯下的错误,才能防止类似的民族危机重现。

国粉则正好相反,他们在中文互联网上对正面战场大书特书,却不允许别人对国民党特别是蒋介石提出质疑,因为他们不是真的心疼和纪念那些为抗战牺牲的国军将士。他们也不是真的爱这个国家,他们很多是只是为了反共而已。

国粉强调抗日的正面战场,要把抗战偷换概念为国民党的抗战,消解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对抗战胜利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最终目的是要解构共产党战胜国民党、新中国取代民国的历史合理性,要用舆论瓦解我们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

他们的整个舆论操作是精心设计的,是有章法的,其基本逻辑是这样的:

一是如前所述,贬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作用,抬高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

二是贬低解放战争的意义,把解放战争说成是普通意义的内战,是国共之间的兄弟之争,对解放战争进行庸俗化解读,剥离解放战争为人民解放开辟道路的伟大意义,否定解放战争是新势力战胜旧势力,是进步力量战胜反动力量。

在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的立场有着根本的不同,一个代表反动,一个代表进步;一个代表黑暗,一个代表光明;一个一个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利益,一个代表人民利益。这就是国军随着有着交通、资源、武器和数量的优势,但最终还是很快就输掉了战争,被赶出中国大陆。国民党不是输在实力不足,而是输给了民心相背。

解放战争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首先是解放区践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的为全国性的土地改革准备了政治条件。而国统区则通过货币改革,从法币到金圆券,把老百姓坑了,也把很多民族资本家给抢劫了一把。

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是新中国成立的政治前提。新中国之于旧中国,最大的不同是人民的地位有了根本的不同。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也被一度要求向工农学习,为工农服务。这是一些知识分子贬低新中国,怀念民国的主要原因。他们也不甘心与群众打成一片,更不愿意接受工农的监督。因为知识分子掌握着话语权,他们对新中国,对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对新中国都无法认同。

三是妖魔化和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却把民国的三十年代当成“黄金时代”,甚至从制度、经济、社会诸方面贬低新中国,美化民国。



最近国粉特别猖獗。他们找到一段老上海行驶着汽车的大街图片,就能用来得出民国经济比新中国前三十年更加发达的结论。他们用一段1947年上海的运动会视频片段,就能得出1940年代的中国比六七十年代富裕繁荣的结论。

民国被一些人塑造成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也被一些知识分子说成是学术自由、思想活跃、大师辈出、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



还有的夸大民国的工业成就,用来否认新中国前三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伟大功绩。

事实上民国的工业水平在一些领域连晚清都不如。从1927年至1935年,全国钢产量由原来的三万吨增至五万吨,比清末的钢产量还低。钢铁是工业的骨骼,钢铁产量如此,可以想想所谓的“黄金十年”是什么水平。1978年中国的钢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增长至3178万吨,全球排名从第26位跃升至第5位。

新中国前三十年和民国比,不但粮食产量翻倍,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工业化。

1949年中国农业产值为326亿元,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中国工业产值的比重是30%,其中轻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70%以上,而重工业所占比重不到30%。

新中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1952年的工农业生产能力就超过建国前的最高水平。1952年工业比重提高至43.1%,1957年又提升至56.5%。这段时间,我们还在进行抗美援朝,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在朝鲜战场交锋,从鸭绿江边向南推到三十八度线(中间还打进过汉城)。

到1978年,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72.2%,已经进入工业化国家之列。农轻重比例从1952年的58.5%:26.7%:14.8%变化为1978年的27.8%:31.1%:41.1%。

这还不是一般意义的工业化,因为我们还建立起独立和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具备这样完备工业体系的国家,全世界也没有几个。

在社会领域,如医疗、教育、扫盲的成就同样辉煌,人均寿命从民国的35岁增加到1978年的68岁。人口翻了一番,寿命也增加了一倍。



但国粉不但要把前三十年描述成贫穷落后、经济停滞的时代,而且,还要把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说成不如民国。

国粉是我见过的最没有底线的群体,事实真相对他们来说毫不重要,客观理性只是他们立的牌坊。

国粉是真的喜欢民国吗?按照国粉的说法,谁为前三十年说句公道话,他们就要来一句,问你回到前三十年愿意不愿意,这里他们就已经使用了一个逻辑陷阱,把前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模式说成静止不发展。这还不是最荒谬的,这些人竟然想让现在的人们相信民国是黄金时代,还有人真信了,想穿越回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幻想自己去了民国就能变成公子小姐,可以在战火声中享受优渥的生活。但要让这些国粉真的回到民国,他们打死也不愿意。民国连基本的安全都保障不了,土匪、黑社会、军阀、日本鬼子、伪军,没有哪个拿中国老百姓当人看。

老蒋,抗战不给力,1938年6月9日扒开了花园口,直接淹死老百姓89万,1200万人流离失所。1938年11月13日凌晨,又烧了长沙城,五天五夜导致长沙城90%的建筑物被毁,居民被烧死二万余人。

所以,那些跟着国粉对民国和国民党产生好感的人可要注意了,国民党是名副其实的百年烂党。如果没有解放战争的胜利,我们的国家大概率要跟印度差不多。解放前,中国的历史包袱也不比印度少多少,但印度从大英独立后的基础条件要比中国要好很多。中国后来和印度拉开了距离,主要因为中国发生了一场革命,让中国可以轻装上阵,而印度没有。特别是土地的公有制,让中国可以以很快的速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而在印度的私有土地上搞工程可不容易。

印度的人口规模和中国差不多,但粮食产量不到中国的一半,印度成为世界上重度饥饿的国家。中国还要每年从国外进口粮食,而印度每年还要出口大量粮食,因为印度的土地和粮食有很多是掌握在地主和农业资本手里,他们才不管印度老百姓还有很多吃不饱。



现在的一些人还是吃得太饱,享受和平安宁的生活时间太久,竟然怀念起了民国,羡慕起了印度。

国粉吹捧民国,不是因为民国太强,恰恰是因为民国太弱。一个虚弱的中国,才符合国粉的期待,很多国粉和美日粉是AB两面。中国越强,他们越难受,中国越弱,他们越开心。

所以,国粉也不会告诉你,从1932年至1939年,日本进口的资源中,石油及其产品七成半来自美国,铜九成来自美国,钢铁七成来自美国。

这里再引用一段资料:

1931年美国总统公开支持日本入侵中国东三省,并在918事件之后一年里向日本提供1.81亿美元的军售。仅1937年日本的军事战略物资消耗,92%来自美国对日出口。1938年美国提出对日道义禁运,却给日本1.25亿美元贷款购买战略物资。1939-1940两年间,美国出口给日本战略物资达到3.8亿美元,战略物资占对日总出口85%……美国议员司脱克在纽约广场发表演说:“现在发生的中日战争中,中国每被杀害的100万人中,就有54.4万人是被美国人杀死的……”

历史的解释权很重要。有的人出于立场的不同,对历史完全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搞出不同的历史拼图。

大陆对国民党的抗战,是比较公允的,不但承认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也没有揭露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种种不堪,有人将其总结为国民党的抗战几大奇迹,包括:1.投敌人数超过杀敌人数,2.给伪军发军饷,3.抗战期间仍向日本支付庚子赔款,4.山西国军被日军称“友军”,5.把民众逼得给国军缴械。大陆歌颂国民党抗战的文艺作品都有很多,而且,很多作品还给了国军很大的美化,让很多人以为国军很洋气,里面充满了帅哥美女,对民众秋毫无犯。

反观国民党,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都没有给敌后战场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国民党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敌后战场。对待历史,大陆对国民党做到了仁至义尽,比国民党要公允得多,但依然有人哭天抹泪说大陆抹杀了他们的国军在抗战中的历史贡献。

这就是故意矫情了。尤其是一些国粉要蹬鼻子上脸,要按照他们的需要重构抗战史,因为他们图谋甚大,要改变我们的制度,因为他们知道我们从历史的屈辱中走出来,走向了强大,关键是伟人那代人给我们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我们一直要对历史做手脚,以误导我们现实中的道路选择。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为了政治目的故意歪曲历史则必须重点提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