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老年人群中尤为高发。
数据显示,普通人群房颤患病率约为1%,而老年人中可高达10%~15%。
房颤不仅显著增加中风、心衰风险,还可能导致心脏扩大、窦房结功能衰退,甚至需植入起搏器。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射频消融技术的进步为房颤患者提供了更优选择。
近日,滨州市人民医院心脏电生理团队连续完成多例高难度房颤射频消融手术,为复杂病例患者成功“重启”健康心律。
心脏扩大近两倍
七旬老人重获窦性心律
79岁的李奶奶体检时发现房颤,虽无明显症状,但心脏超声显示其左心房直径达54mm(接近正常人两倍)。长期房颤导致心脏结构改变,药物控制效果不佳,且常规消融术后复发风险极高。
面对挑战,电生理团队采用改良“2C3L”消融策略,精准干预关键病灶,术后李奶奶成功恢复窦性心律,为心脏功能改善奠定基础。
三次消融失败
十年房颤终被“降伏”
69岁的张大爷患房颤十余年,曾在外院经历三次射频消融,三次复发,心率持续140次/分,心房电重构严重。
团队通过高密度标测锁定隐匿病灶,个体化设计消融方案,术中顶住压力成功转复窦律,并通过反复电生理验证确保疗效。
“专业、细心、耐心、负责!”张大爷术后对团队技术赞不绝口。
专家解读
房颤治疗需“趁早”!
心内科二病区负责人吴向军指出,房颤与心脏扩大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射频消融能有效打断这一循环,恢复窦性心律后,部分患者心脏可逐渐回缩,降低复发风险。相比药物保守治疗疗效有限、外科手术创伤大的弊端,导管消融以微创、高效的优势成为房颤治疗的重要选择。
随着消融策略优化和三维标测技术普及,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新希望。滨州市人民医院心脏电生理团队将持续精进技术,为更多复杂房颤患者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助力患者重获健康心跳,提升生活质量。
记者 王慧慧 通讯员 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