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蒙边境地带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中蒙之间第二条跨境铁路正式开工。

这条不足十公里的铁路为何如此备受关注?

除了这条铁路具有战略意义之外,其能够顺利施工背后的故事也颇值得关注......

中蒙边境好消息

5月14日,来自中蒙边境的一条消息突然引发关注——甘其毛都至嘎舒苏海图的跨境铁路正式开工建设。

这条全长不到10公里的新铁路,看起来不长,却意义非凡。

它不仅是继1956年二连浩特至扎门乌德铁路通车以来,两国时隔近70年才再度启动的跨境铁路建设项目,更是中蒙关系不断深化的一个真实写照。

虽然长度不长,但这条铁路所承载的功能远远超出运输本身。

据了解,铁路建成后将专门用于将蒙古国出口至中国的焦煤源源不断地运入内地,预计年运输能力可达3000万吨。


换句话说,这条铁路是为资源而生、为合作而建,未来将通过甘其毛都口岸,向中国多个地区输送战略性原料。

与此同时,口岸的年通关能力也将实现翻倍,直接带动物流、贸易、产业园区建设以及沿线配套服务的整体升级。

这项工程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它本身的重要性,还因为它的“迟到”时间足够长。

这条铁路的规划最早可以追溯到18年前,彼时中蒙双方就已经提出设想,但受制于多种复杂因素,这一项目一直未能落地。

如今能够顺利动工,显然得益于当前中蒙关系的明显升温,也说明双方在推进务实合作上有了更高程度的互信和共识。

事实上,铁路项目只是中蒙合作不断深化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两国边境地区的贸易、旅游和人员往来持续回暖,口岸的通关数据节节攀升。

以中国对蒙古国开放功能最全的二连浩特口岸为例,单日通关旅客高峰突破1.3万人次,日通行车辆也超过千辆,呈现出罕见的活跃景象。


除了经济层面,近年来中蒙在政治、文化、环保等多个维度的合作也同步推进。

蒙古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伙伴国,还积极参与了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框架下的南南合作项目。

去年恰逢中蒙建交75周年,蒙古国前驻华大使公开表示,当前的中蒙关系已处于历史最佳阶段,既稳固又富有活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甘其毛都至嘎舒苏海图铁路的启动,不只是工程技术上的“破土动工”,更是中蒙关系政治互信和战略对接的一次现实体现。

当然,中蒙之间有友好合作的时候,但也有合作受阻的小插曲。

比如此次宣布开建的这条中国甘其毛都至蒙古国嘎舒苏海图的铁路,就曾拖延18年之久。

这又是为什么呢?

蒙古国揭秘

铁路动工当天,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罕见地向外界披露了一个真相。

这条只有9.91公里长的铁路线,之所以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始终无法开建,其实并非技术或资金问题,而是深陷三重阻力的泥沼。

首先,是煤矿利益之争。作为这条铁路服务的主要目的地,塔温陶勒盖煤矿的资源储量丰富,是蒙古国重要的战略资产。

然而多年来,这座煤矿的控制权归属一直存在严重分歧。资源开发尚未整合,通道建设自然无法推进。

第二个难题则源于技术层面的分歧——轨距标准不统一,这成为一大掣肘因素。

然而,最复杂、最隐秘的阻力,却来自外部。


一些国家和外部力量始终带着偏见看待中蒙合作,甚至有意干预蒙古国与中国之间的能源与基础设施项目合作。

这些外部势力是谁,蒙古国并未明确点名。

事实上,这并不是中蒙或中俄蒙合作项目第一次遇到摩擦。

比如中俄蒙天然气管道项目就多次因为蒙古国的原因而受阻。

追根溯源,问题的关键在于蒙古国内推行的“第三邻国”战略——企图在中俄之外,寻找所谓“战略平衡”的第三方盟友。


蒙古国以为搞“第三邻国”就能获得美国或国家的支持,但实际上,他们的做法不仅不能为本国牟利,反而会破坏地区和平。

正因如此,奥云额尔登这次的表态格外引人注目。

他不仅明确承认过去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还主动承诺,未来蒙古国将积极参与中俄共同推进的铁路、能源等关键项目,并认真履行三边协议中所列的各项互利合作机制。

这不仅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蒙古国已决意转向务实路线,与中俄携手合作。

这不仅为三国合作按下“快进键”,也表明蒙古国在认知上出现了一个关键转变。只有放下幻想、摒弃外部干扰,才能真正实现共同繁荣。

参考资料:

中蒙两国第二条跨境铁路今天开工——北青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