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全军授衔时,贺炳炎是仅有的一位准兵团级上将,比多数上将级别要低,因为他是红二方面军、一野大军的代表,作为特例被拔高授了上将军衔。所以实事求是地看,平衡山头的因素,对于将领的职衔发展,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然而有一人更特别:贺炳炎好歹还是准兵团级,阎红彦上将竟然都“没有级别”。原因在于1952年进行全军干部定级时,阎红彦已经离开军队到地方当副省长了,根本就不是军官,所以不参加评级。



有人可能感到很奇怪,脱离军队体系的干部,通常不也就失去了评衔资格吗?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李先念、滕代远、谭震林等名将,都没有军衔。功劳再大,也不能破例,这是当年的授衔规则。

那阎红彦为什么能在没军职的情况下,获得上将军衔呢?并且让阎红彦参加55年大授衔,还是毛主席特别批示的,要求他的军衔,必须是上将。



阎红彦是陕西瓦窑堡人,红军时期隶属陕北红军,最高职务为30军军长。红军时的军级干部,可以说级别非常高了,像许世友、王宏坤等名将,也都当过红军军长。不过平心而论,陕北红军不是特别大的山头,实力、规模比不了红四方面军。军长与军长之间,含金量有些差别。

尽管如此,阎红彦的起步也算出类拔萃。但仔细看他的军队履历,后面下滑得特别厉害。到解放战争时,只是刘邓大军中的纵队副司令,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第3兵团副政委。再后来就转业了,到四川当副省长。职务高开低走,趋势明显,远远不如生涯早期地位相当的将领。



既然红军时阎红彦能当军长,自然不是泛泛之辈,后来职务降低必然有具体原因。陕北红军的领军人物刘志丹、谢子长早早牺牲,而当地高姓领导的发展很快,既当过“西北王”、又当过“东北王”,建国后还成了高层领导,一时风头无两。

但此人品质有问题,在刘志丹、谢子长死后,陕北红军缺少真正的代表人物,高某竟想篡改历史,把自己也列入陕北红军创建者之列,从而博取重要政治资本。为了这个目的,他几次拉拢军队地位颇高的阎红彦,许以多重好处。



阎红彦耿直刚烈,根本就不吃这一套,后来还把高某给举报了,弄得对方很难看。怀恨在心的高某人,想方设法打击阎红彦,压低他的职务。尤其是借抗战延安整风的机会,进行无端诬陷,严重影响了阎红彦的工作和职务,他被迫参加“学习”。

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时,阎红彦仍然在申诉,继续揭发高某的荒谬做法,并指出对方曾脱队被留党察看的黑历史,但申诉没有获得实质效果。所以到解放战争时,阎红彦的职务已经被压低到纵队副司令一级了,他高尚的品格却没有丝毫改变,上下级对阎红彦的评价都非常高。



转机突然出现了:1954年发生著名的“高饶事件”,结果众所周知,高某的一生经历叫人唏嘘。

本来已经和军队基本绝缘的阎红彦,忽然又获得了参加55年大授衔的机会,并且还将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获得上将军衔,这令他万万没想到。阎红彦本意谦让,但为了照顾大局、为了已经牺牲的陕北战友们,他得挺起陕北红军的大旗,最终还是参加了授衔。



若没有1954年的事情,阎红彦的名额,本来属于他的老战友贺晋年。贺晋年也出自陕北红军,整个军事生涯的职务、履历,要好过阎红彦。但贺晋年受到相关人员牵连,55年不可能评上将了,最终只获得少将军衔。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