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1950年,美军航母上的核弹已经装箱待发,B-29轰炸机在关岛和冲绳跑道边随时待命。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的手,一次次搭在核按钮上,却始终没敢按下去。

三年朝鲜战场,志愿军步步向前,美国手握原子弹,愣是没扔一颗。麦克阿瑟磨破了嘴皮,杜勒斯放尽了狠话,结果一个个把核弹藏回了仓库。

有人说,美国心慈手软,其实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真按下去,不光打不赢,还得丢人现眼。这一仗,美国丢的,是面子,更是底气。



核弹已上膛,为何始终没敢扣扳机?

1950年11月30日,美国白宫记者会上,杜鲁门一句话让世界瞬间紧张:“我们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

这一句话传遍全球,伦敦、巴黎、罗马的报纸头版全部改版,标题只有四个大字:“核战将至!”

当天傍晚,英国首相艾德礼紧急召集内阁连夜飞往美国。法国总理亲自致电白宫,请求美国不要扩大战争。



美国国务院的电话铃声几乎没有停过。就在这紧张时刻,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已经准备好了“核打击清单”,沈阳、抚顺、哈尔滨、长春赫然在列。

更激进的是麦克阿瑟。他直接递交了一份建议文件,提出要在中朝边境及中国东北地区投放20至30颗原子弹,沿鸭绿江制造一条放射性隔离带,彻底阻断中朝军队的后勤补给线。

这位二战名将,想通过原子弹赢回失落的颜面。

美军战略轰炸机B-29在冲绳和关岛的跑道边已经加注燃油,九颗核弹头装载完毕。只等最高命令一声令下。



然而,这个命令最终没有发出。原因出在苏联。1949年8月,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这意味着美国不再拥有核垄断地位。

五角大楼的专家清楚,一旦美国率先使用核武器,苏联很可能立即做出核报复。

英国、法国距离苏联实在太近,美国一旦点燃核战的火苗,西欧会立刻变成废墟。这场仗,想打不敢打;核按钮摸到手,却始终按不下去。

1951年1月15日,杜鲁门宣布解除麦克阿瑟的远东军总司令职务。那个最想“放核大招”的人,被直接送回了华盛顿,这场全球悬着的一颗心,总算缓了口气。



怕打不疼,更怕打完丢人

1951年春,美军远东司令部在冲绳搞了一场代号“哈德逊港行动”的秘密核打击演习。B-29轰炸机从冲绳起飞,模拟对朝鲜战场投放战术核弹。然而,这场精心准备的演习,结果极其尴尬。

中国人民志愿军早已在三八线附近构筑了长达150英里、纵深达15米的地下坑道和防御工事。

地表上炮火连天,地下战士井然有序。核弹即便投入,也只能在地表炸出大坑,根本撼动不了志愿军严密的防御网络。



美军情报部门报告显示:志愿军的“猫耳洞”工事成片连成网络,地道之间通过交通壕互相贯通。

爆炸一来,地下战士从另一端照样可以出击。美军高级指挥官直接在文件上批示:“核武器对志愿军阵地无法形成有效打击。”

更糟糕的是,美军在内华达州的核爆试验中也发现,当防空洞深度超过10米时,核爆炸冲击波和高温几乎无法穿透。在这种战术面前,原子弹的威力大打折扣。

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保罗·尼采直接提出警告:“如果核弹用了效果不佳,将直接影响美国全球威慑地位。”



一次无效的核打击,不仅不会赢得胜利,反而会让美国失去盟友的信任,让西方世界对美国的军事能力产生怀疑。

五角大楼仔细算了一笔账:原子弹投下去,炸不垮对手,还要赔上全球声誉,这种买卖实在划不来。

最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1951年5月明确提出:“核武器应保留用于战略威慑,远东战场不宜轻启核战。”

核按钮握得再紧,终究没敢按下去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刚刚走马上任,核威胁立即被摆上了谈判桌。

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他直接提出:“开城地区应当考虑使用战术核武器。”然而,美军远东司令部的回电非常直接:“开城方向目标不明确,无法确定有效打击点。”

当时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防御体系已然成型。从坑道到掩体,防御纵深覆盖150公里,平均防御工事埋深超过15米。



美军侦察机多次低空侦察,得出的结论始终一致:核弹炸弹下去,地面烟尘弥漫,地下志愿军毫发无损。

面对这种情况,艾森豪威尔开始转向“心理战”。1953年5月21日,杜勒斯访问印度,公开放话:“如果不能尽快达成停战协议,美国不排除轰炸中国东北基地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美国秘密将战术核弹运往冲绳,完成了战场部署。

然而6天之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发动了新的大规模攻势,直接突破“联合国军”防线,把美军一线主力赶回了纵深阵地。



杜勒斯的核威胁彻底失灵,战场的实际行动让美国高层意识到,这场心理战已经输了。

5月底,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核武器继续作为威慑手段储备,不再考虑在远东实际使用。”美国的核威胁最终成了纸上谈兵。

这场三年战争,美国把核武器威胁玩了个遍,最终一颗原子弹也没敢扔出去。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自我安慰:“是我们的核威慑迫使对手让步。”但事实已经写在战场上,志愿军一次次打退了核威胁下的攻势,把胜利稳稳掌握在手里。

这一仗,美国丢的,是面子,更是战略底气。

参考资料:

朝鲜战争与核武器.军事历史.2020 年第 5 期

五角大楼机密文件曝光:美曾三次对华“核讹诈”.新华网.2021-05-26

朝鲜战争中美国对中国的核讹诈.世纪风采.2012-06-2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