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两三年前,将中国马拉松与日本对标,招来的可能只有嘲笑。但伴随着过去几年中国马拉松整体实力水平的提升,特别是越来越多业余选手跑到2小时13分甚至更快的成绩,对比讨论似乎有了可行性。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么,以日本为参照中国马拉松未来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在展开关于中国马拉松顶端层面实力靠近日本的论述前,有三个问题:

1、日本马拉松的发展水平或进步速度有望超越东非跑者吗?或其能突破人种的限制吗?

2、伴随着能力水平的提升,进步的速度是越快还是越慢呢?

3、日本培养模式可供借鉴和参考吗?还是具备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关于这三个问题,如果大家有着较为清晰且统一的答案,那么得出标题前半句的结论自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国内实情结合日本达到的高度,我们或能推演出中国马拉松后续的发展轨迹。


过去几年中国马拉松大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不断提高的奥运会、世锦赛达标门槛吗?

不是,是市场化和资本带来的可口蛋糕。因为这个项目能赚钱,所以吸引到了不少能力水平较高的跑者的加入,因为跑出好成绩能赚大钱,所以促进了成绩的进一步提升。反例论证就是场地项目不断提高的门槛和无人问津,因为没钱。


那么,具体到未来,资本的流入和项目的火热程度是决定中国马拉松发展的根本因素。这两者,国内目前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路跑行业还远远未触达真正的巅峰期,而是处在发展繁荣的上行期。这一点可以从各家运动品牌2024年跑步品类优秀的数据,以及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路跑白皮书来窥探。



注: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行业能否赚钱是决定其能否吸引到顶尖人才的核心因素。参考很多顶尖跑者退役复出以及其他行业头部运动员跨行从事马拉松相关工作。

这一阶段,顶端层面的竞争相较没那么激烈,但是较高的竞技水准所带来的各类包括名望、财富的因素会促使运动员不断追求卓越。大家整体处在一个良性竞争的阶段。这一阶段,人才不断涌入。人才的加入体现为竞争的加剧,进而推动了成绩的提升。


这个过程也伴随着新老交替以及与运动训练相关的其他方面的完善发展。比如训练的理念、方式方法,体现为过去几年不少业余出来的跑者,选择跟随着体制内专业教练的名下训练,体现在头部跑者在不同的训练场景寻求能力的突破,如去往云南高原训练或前往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外训。


这进一步推动了成绩的提升。至于未来,短期内自然也是处在这一正循环道路上。因为正向激励的作用,在此前的基础上,头部跑者或被动或主动的需要去接受学习新的训练理念、探索新的模式。

所以,对于大众关注国内训练模式老化或经验流的抨击,我们认为不是个问题。年轻教练总会成长起来,而接受度相对更高的体制外跑者因为新的训练模式和理念受益后也会倒逼体制内的改革和进步。这个过程,无非是时间长短和快慢的问题。


至于人种的极限受制于我们还未开发到位难夸海口,但是未来达到目前日本的高度应该不成问题,甚至还会稍好一些。依旧是时间问题。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提及体制的差异以及赛事类型的阶梯递进对于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筛选,这个确有差异,但是不同国情会孕育出不同的模式,吸引够大也会诞生出符合模式的机制。比如当前日本更偏以短促长,各类驿传推动了马拉松项目的发展,国内则更偏以长促短,马拉松项目反哺场地项目发展。比如在运动鞋服领域,国内走出了一条碳板跑鞋弯道追赶的故事。



尽管对于中国马拉松的整体未来有信心,但是对于身处其中的大多数人,难言机会更多还是挑战更多。首先是项目发展导致的竞争加剧问题。以前站台可能2小时15分足够,现在需要跑到2小时12分甚至更快,这使得一部分赏金猎人慢慢退出竞技舞台。

其次,伴随着能力水平提升,超额收益的下降。这体现为运动员的签约代言费用,尽管我们内心希望每位运动员都能获取更高的签约代言费用,但客观实际讲,随着项目发展,超额收益的部分肯定会下降,市场会给到运动员公平合理的定价。这体现为以前2小时15分选手的高额合同以及现在2小时15分的无品牌问津,也体现为不少品牌的合同难续...额外说一嘴,过几年,可能就像学历贬值一样,2小时10分以外的跑者品牌们可能都不会看一眼。


以上两者都会导致很多成绩水平不那么突出的精英跑者寻求其他方面的收入来源。焦安静、王连正、房博这类偏KOL是一种模式,如早先杨帅、牟振华等转型大众跑者教练也是一种模式,当然还有其他的模式类型,如编制工作+小比赛捞金的模式。

这里展开讨论一下的,还有日本的实业团与国内的体工队。虽然晋升路径有区别,但未来看来,双方没什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水平相近的情况下——领工资、帮助实业团/省市队跑各类规定的比赛以及参加一些商业比赛。


说完运动员、品牌、省市队,再谈谈各类马拉松赛事以及身处其中的大众跑者。在向上的大环境背景下,大家都要被动或主动的进步。至于赛事方面的进步,自然体现为更精细化的运营以及IP打造,上马在逐步加入世界马拉松大满贯;海沧、仁寿在打造高速赛道;无锡、厦门每年为了破三人数争得火热,都是这种更进一步的体现。

未来或呈现高速赛道与超级IP赛事并行,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更好的直播效果的呈现。当然,一些政治必要性的宣传肯定是不会少的,这个如果都不能理解那么建议打开学习强国好好提升自己——同志,你的思想觉悟和站位还有待加强,有辜负到组织对你的期待。


至于身处其中的大众跑者,因为顶端层面的进步以及精细化赛事运营,训练理念和办赛福利会辐射大众跑者,中国大众跑者的水准将再次提高,而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大众对项目更进一步的认知——从跟风参与到主动享受。

最后,穷变通久,周期往复,相较于当下较为明确的前进方向,其实更好奇的是,当一切狂奔停止,回归常态化后,大众会以各种心态和目光看待这个项目,以及如何参与其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