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众所周知,当年我党不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军队走遍了大江南北,而且我军的纪律严格,规定所到之处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

即使老百姓主动送来各种物资,我军也下令战士们不能白拿,必须开出一系列凭证,让百姓们日后靠着凭证获得补偿。

2005年的时候,一位湖南老人接受媒体采访,他拿出欠条说当年贺龙元帅向他们家借钱,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这位老人是湖南当地一名普通的农夫,在2003年一次收拾家族东西的时候,在族谱当中发现了这张借条,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但是落款处可以看到贺龙元帅的签名。

这件事情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以及人们的巨大争议,很多人首先是质疑这张借条是不是真的,还是老翁的伪造?其次贺龙元帅当年究竟有没有向老人家祖上借钱?最后按照当今汇率,我国应该还给老人多少钱呢?

神秘的借条

拿着借条的这名老人姓周,全名叫周炎光,是湖南本地的农民,家中世代务农,在生活上还算过得去。

周家几代人都在当地农村勤劳朴实,并没有出过任何显赫功绩的国家栋梁。

周炎光曾说,在1989年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重弥留之际,曾在病榻上嘱咐他,说家中有一份借条,是几十年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日后让儿子将这份借条取出来,将它上交给国家。

正当周炎光含泪握着父亲的手,追问父亲这份借条在哪里时,父亲只说在土里,在土里,然后就离开了人世。

作为孝子的周炎光悲痛欲绝,他和妻子儿女们为父亲办了一个隆重的葬礼。



当周父入土为安之后,周炎光就记起父亲的嘱托,他纳闷父亲说的土里土里,是不是在自家的院子土中呢?于是他开始抡起锄头,把自己家里挖得到处都是坑,但是没有发现土里有东西。

周炎光觉得,是不是父亲记错了,或许放在家中某个角落里呢?于是他将自家院里的坑填平了,又在家中翻箱倒柜,到处寻找父亲说的这张神秘的借条。

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愣是没有发现父亲所说的借条。

可是他认为,父亲大概是老糊涂了,于是他就停止寻找这张借条。他也不再惦记父亲所说的话,认为可能父亲真是记错了,他继续和妻子儿女过着普通农家生活。

2003年,年近六旬的周炎光意识到要整理族谱,当他拿出父亲留下来的族谱文件时,意外发现文件中夹着一张纸条,而且还是在封皮中。

他感到非常好奇,父亲在封皮里究竟藏了一件什么东西。

于是他用刀片切开了封皮,他看到里面夹着一张已经泛黄,且字迹有些模糊的纸条,从泛黄的纸面来看,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



他认真阅读上面的字迹,当即猛然一惊,原来父亲说的借条就是这张啊!

借条上的字看得出是毛笔书写的,详细地写着当年我国八路军路过周家村落时,向周父借了五样东西,分别是大米六十四斗、肥猪一头,还有银元大洋420块,铜钱大洋500块,小钱总计十贯。

借条下面还写着“祖国统一时来中央索要偿还”的笔迹,时间是1945年3月份所写。借条的开具者居然是留有“八路军贺龙”的字样,而且还有两个公章,一个印章是贺龙,另一个是陈菊生。

借条的由来

周炎光这才明白,原来父亲说的借条原来是这样的意思,也许是父亲临终话语含糊不清,父亲说:“在土里,在土里!”

原意是“在族谱里”,也可能是自己听错了,难怪自己在家里挖来挖去,就是没有发现土里存有东西。

周炎光马上找同村中知道此事的老人们打听消息,才渐渐让他知道事情原委,原来我国八路军曾经路过周家所在的村寨,并且当时贺龙元帅实在需要一些物资补给,迫不得已才跟周父借的,这才有了借条为证。



尽管我军当时有明令的纪律,要求不许拿老百姓的东西,但这次情况特殊,贺龙元帅只能向周父借,并且写下借条为证。

后来我国抗日战争胜利了,但蒋介石又和我党发生了冲突,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贺龙元帅忙于战事,时间长了,自然就忘记了这一件事情。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土地改革的开始,周父过去是地主的身份,还因此受到了一系列的不公正对待。

当时,周父想不如将借条拿出来,证明自己的过去也与我军有恩,借东西这一举动,更能证明周家也是为祖国统一事业出过力的,并且还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但周父考虑到,当时可能会被人认为是伪造,或者根本无人能识得,索性一直将借条作为压箱底。

直到周父晚年临终前,才意识到有这一件事情,于是才在病榻前告知周炎光。

鉴定借条的真伪

周炎光心想自己年纪大了,而且家中也没有什么背景,需要别人的帮忙,这件事情才能办得妥当。



于是他找到了同乡的几位好友寻求帮助,其中他的邻居吴佑元表示,非常愿意陪他出外寻找相关部门。

吴佑元也不断寻找村子中知晓八路军当年足迹的人,具体询问贺龙将军当年进村的情况,因为年代久远,很多知道这件事情的老人们都已经不在人世了。

但还是还能找到零星几位老人,但他们的回忆都有些模糊不清了。

吴佑元觉得既然是贺龙元帅留给周家的,贺龙元帅又是响当当的将军,国内应该有他的纪念馆,这样也方便查找相关资料来确定,看看周家这份借条的真伪。

于是他告诉周炎光不如去贺龙纪念馆问问,周炎光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他俩结伴同行,出村去找贺龙元帅的纪念馆,当他们来到贺龙元帅纪念馆时,周炎光非常激动,他对吴佑元说,或许可以查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但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贺龙元帅的年表上没有相关事情的记载,这让他们顿时受到了打击。



随即他们又改变了策略,周炎光说借条上不是有另一位人的签名嘛,一位署名陈菊生的签名,不如查查这位陈先生的资料看看。

于是他们四处打听陈菊生的生平,终于有了一些眉目。

周炎光到图书馆翻到一部抗日战争史,上面写着1945年,毛主席派遣了六支部队准备去开辟全新的抗日根据地,其中由王震将军带队来到湖南,并且在衡山地区建立了根据地,当时陈菊生是贺龙将军队伍中负责保管粮食的一名下属。

吴佑元和周炎光合计着,官方史书上都那么写了,看来错不了了,但是为了确保借条的笔迹是贺龙元帅亲手写的。他们又四处打听,询问如何鉴定笔迹,找着找着就找到湖南省收藏协会。

协会工作人员听说两位老人的来历,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上报给协会领导,领导们听说有贺龙元帅的笔迹,对此很是上心,派了几名专家进行鉴定,经过专家们的初步品鉴,他们觉得可能性非常大,但是为了确保真实还是需要进一步确定。

专家的一席话,让周炎光和吴佑元有些犯难了,他们原以为就此能确定是贺龙元帅的笔迹,但是工作人员说还需要更进一步鉴定,让他们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为好,就此拜谢了专家们,便从湖南收藏协会办事处离开。

将借条上交国家

下一步怎么做?这可让两位老人都摸头不着脑,吴佑元说不如先回去吧,都找了那么长时间了,相信这件事情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的。



于是,周炎光和吴佑元回到了村子当中。

当周炎光回家之后,他的妻子问起这件事情的后续,他说也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啊!收藏协会的专家都说大概率是贺龙元帅的笔迹,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确定。于是周炎光打算休息了一阵子,看看能否找到合适的人继续帮忙。

2005年,他因为有事情需要去四川出差,随即便一个人单独前往。

在四川期间,他在旅馆中休息时,偶然看到了一份报纸,当时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我军老战士向轩的文章,他觉得很有兴趣,便继续看下去。

他在报纸上看到,向轩是贺龙元帅的外甥,同时在7岁时候就参加了红军,是当时队伍中年纪最小的,跟着我军一路行进,经历了一些历史时期。

后来当他长大之后,正式成为了贺龙元帅的一名得力干将,为我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他已经退休,现在住在成都的干部休养所中。

吴佑元看完了向轩的人物介绍之后,又惊又喜,刚好他也在成都,正好可以顺道过去,帮周炎光问问,于是他打算去拜访向轩,看看说不定能得到更多的线索。



向轩得知有人慕名来拜访,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吴佑元,吴佑元和向轩说起了周家借条的事情。向轩回忆了当年他们确实经过了湖南,陈菊生当时是一名管理粮草的军官。

向轩说贺龙元帅生前一直念叨着,打仗时期欠了湖南周家一笔钱,因为各种原因没换上,但是自己年老体弱,吩咐以后向轩代办一下。

吴佑元听完,非常高兴,他决定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带回去给周炎光,向轩也承诺既然这样,作为贺龙元帅的外甥,应该帮一帮他们。

于是向轩通过人脉关系和有关部门进行了接洽,让国家高层重视一下这件事情。

很快这件事情被媒体广泛报道,吴佑元回到家中后,告诉了周炎光,他表示非常感激老朋友的帮忙,也非常感恩向轩能够帮他作证,很快国家相关部门找到了周炎光,请他出示借条,做进一步确定。

周炎光拿出了借条,让专家们进行审定,最终专家们下了结论:的确是贺龙元帅的真迹!周炎光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完成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周家得到了相应的赔偿

常言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周炎光当初看到借条的时候,是有想法请求国家赔偿的,但是他认为,自己家虽然穷了些,但是日子还过得去,而且按照借条上的一系列内容,按照现有的汇率不知道要还多少钱。

随着这件事的曝光,在全国引起了一阵热议,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原来周父曾经为国家效力,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否属实,并且按照国家会不会补偿周家?

一些爱心人士也慕名前来拜访周炎光,他们看着周家清贫的环境,很多人自愿为周家提供了物资,这让周家的生活有了起色。

很多人建议周炎光还是接受国家的补偿为好,现在国家发达了,也有对老百姓的惠民政策,现在他们家的生活需要用钱。

在很多人的开导下,周炎光才决定向上级申请补偿。

根据现有汇率,1945年的420块大洋在现代可以值5万元,再加上其他几项,周家可以得到8万元人民币,同时鉴于周父的义举,国家还追封周父一个“爱国人士”的名号,这让周炎光喜出望外,父亲得以正名,而自己也得到了一些生活费用。

同时这份借条也因为历史的意义,具有了超值的收藏价值,国家特许周炎光进行收藏,一些古董商人找上周炎光,希望以高价收购这份借条。



周炎光表示他不会将这份借条变现,而且还会将借条放回族谱当中,一代又一代往下传,作为家族的荣耀。

在周炎光看来,这张泛黄的纸不只是简单的借条,它更是彰显着父亲曾经的荣耀,同时它也是我党与人民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的最好见证,也昭示着我军清廉质朴,时刻以老百姓的利益为中心的使命特质。

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中,先烈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了能够让无数的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做革命先烈的薪火传递人,继续将先辈们的精神传递下去,使得后世子孙都能受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