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9日讯(山东台综合广播)在济南市西营街道西岭角村蜿蜒的山路上,一个皮肤黝黑、脚步匆匆的身影格外醒目。他就是驻村第一书记潘学庆,带着对乡土的眷恋与振兴乡村的赤诚,开启了这段与土地相亲、与村民相守的奋斗历程。


党建引领聚合力 一枝一叶总关情

面对这个总面积 12000 余亩,村民1850人的经济薄弱村,潘学庆深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他创新建立“晨访夜谈”工作机制,晨曦微露时走访老党员倾听发展建议,暮色四合中叩开村民家门记录民生诉求。在他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里,密密麻麻记载着村民的家庭状况和发展愿景。当得知独居老人王大爷因腿脚不便就医困难,他连夜协调爱心企业捐赠四脚助行器;看到村民张大妈在村口摆摊却不会使用移动支付,他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定期收购农产品。“我是党派来的服务员”,这句朴实的话语,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产业破题谋发展 乡村振兴谱新篇

西岭角村人均耕地不足 1.3 亩,传统种植收益微薄。潘学庆与村两委班子经过三个月实地考察,决定在荒坡地做文章。通过对接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引进 150 亩连翘种植项目,新建灌溉系统、安装智能监控,昔日的撂荒地如今已成为村民的 “绿色银行”。他还创新“支部 + 企业 + 农户”模式,与中科城乡发展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建设医疗康养基地;牵手鲁商服务有限公司共建集优质农产品、生态观光、康养旅居为一体的三产融合项目,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民生改善暖民心 共建共享绘蓝图

驻村以来,潘学庆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协调修复 100 米水毁生产路,让果农运输成本降低 30%;组织单位职工团购苹果 7000 余斤,帮助村民增收 4.6 万元;争取专项帮扶资金,为困难家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他特别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协调济南市物业行业党委向西营中心小学捐赠图书及文体用品,筹划建设“乡村振兴学堂”。面对穿村而过的河道存在的生态隐患,他多方奔走争取项目资金,谋划打造集防洪、景观、文化于一体的生态长廊。


深耕厚土育新机 接续奋斗启新程

十个月的驻村时光,潘学庆走遍了西岭角村的沟沟坎坎。他发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他着手打造“红色议事厅”,建立村民自治积分制,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开始回流,有的办起民宿,有的发展电商,为古村注入新活力。“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物质堆砌,而是要让每个生命都有绽放的舞台。”潘学庆在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

站在村东头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层峦叠翠的群山和初具规模的连翘种植基地,潘学庆的目光坚定而深邃。他正与村两委班子谋划着新的发展蓝图:建设农产品深加工车间、开发“连翘文化节”、打造康养研学基地...... 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