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剑川县金华镇桑岭村的流苏花雪一般绽放,一批批游客,在村里的讲解员小马的带领下,感受桑岭村如诗如画的美景。和桑岭村流苏花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桑岭村群众彩礼只收36元的风俗。
故事还得从这里说起,桑岭村的36元彩礼寓意“三生六合”,即有“三世情缘、六合同心”的美好祝愿。建国以前是36银元,新中国成立后是36元人民币,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但随着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彩礼一涨再涨,昂贵的彩礼成为大家的“沉重负担”。
近年来,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由红白理事会牵头修订《桑岭村客事办理规定》,恢复执行了一度中断的36元彩礼习俗。去年,《桑岭村36元“小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大变革”》的报道在新华社、央视等各大平台受到广泛关注。桑岭村党总支、村委会趁热打铁,以“大力发扬好风俗”的决心,主动在全村范围内发放征求意见表,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制定《桑岭村白族、汉族移风易俗彩礼改革试行规定》,倡导白族、汉族群众彩礼实行3600元标准,在农村移风易俗“大改革”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让群众更好地了解36元彩礼背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树牢乡风文明理念,桑岭村邀请县宣讲团成员、党员领导干部、剑川白曲宣讲团进村开展专题宣讲,以理论宣讲提高群众对乡风文明的认知。结合全国文明村创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实践活动。制作《移风易俗从我做起》《移风易俗能增收》等曲目,发放“婚事新办、喜事简办”的倡议书。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文明意识、规范文明行为、提升文明形象。结合美丽乡村项目,将民族团结、孝老敬亲、移风易俗、模范引领等鲜活实践以墙体彩绘图形式展示出来,为乡村基层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与氛围,形成了制度引领推动乡村治理新模式。
一直以来,桑岭村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聚焦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生态保护、文明创建、移风易俗等各项工作,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整治中善治,实现了“治小家”与“治大家”并行、“治家风”与“治乡风”同进,探索出了一条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的乡村善治新路子。
不仅如此,桑岭村还统筹“当下治”与“长久立”,推动彩礼习俗写入村规民约,努力实现彩礼从“民间约定成俗”到“白纸黑字”有据可依,桑岭村建立村民议事制度,每年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修订完善桑岭村村规民约、民族团结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移风易俗客事从简规定等,对公序良俗进行规范和约定,有效解决了“法律管不着、道德管不住”的一系列实际问题。通过努力,36元彩礼也从民间习俗升级为村规民约,桑岭村始终守着传统的根,以创新摒弃发展过程中的糟粕,以村民自治推动乡风文明,以实际行动推动乡村善治释放新动能,桑岭村荣获了“乡愁大理·最美乡村”称号。
“现在的桑岭村思想凝聚、乡风文明、产业发展、项目推进、乡村善治,在乡村振兴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相信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未来的桑岭村一定会更美、更好、更文明。”送走又一批游客,小马在村口自豪地说。
桑岭村将继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自觉执行好“讨媳妇只收36元彩礼”的风俗,切实把桑岭村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方向推进。
来源:大理三农发布
编辑:杨润婷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