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发布2025年“最美家庭”,我省黄义家庭光荣入选。这不仅是对黄义个人戍边生涯的肯定,更见证了一家四口共守边关的风雨历程。
1987年出生的黄义是四川彭州人,现任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长白山边境管理支队横山边境检查站政治教导员。19年来,他一直扎根在艰苦偏远的长白山边境线上,在“无人区”用青春守护祖国的神山圣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凡的业绩。
黄义的妻子王荣香是福建人,在长白山管委会池南区锦江社区工作。2011年,两人喜结连理。他们彼此尊重、相互包容、携手共进。2015年,为了支持丈夫的戍边事业,王荣香毅然放弃了优渥工作和舒适生活,跨越千里随夫扎根东北边陲,与黄义在长白山共同经营戍边人的家庭。
山上守护边境、救助群众,山下值守社区、为民服务,黄义和王荣香用无怨无悔的付出,书写了护国戍边的感人故事。

忠诚守护
戍边人的精神密钥

横山边境检查站位于长白山南麓的无人区,辖区总面积600平方公里,海拔从1600米向上至2690米,是吉林边检总站辖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的边境检查站。
每到长白山进入冬季,持续的大量降雪会覆盖整个山体。但是,有一个大理石标志物却始终干干净净,永远以醒目的姿态矗立。它就是34号界标。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民警们巡逻路上最亲的就是界标,对界标的感情十分深厚,每次路过都要看看它、摸摸它。如果遇到大量降雪,界标被掩埋,民警们会立即动手把它挖出来,让它始终以最完整、最圣洁的形象宣示祖国神圣领土主权。如今,在积雪过后挖界标,已经成为横山边境检查站民警的“肌肉记忆”。建站以来,一代代来自天南海北的移民管理警察不仅把维护界标当成工作任务,更是将其当成了一项卫国戍边的光荣职责使命,黄义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1月22日,黄义像往常一样带领民警开展边境线巡逻,行进至南麓山脊时,发现经过一夜的暴雪,34号界标已被掩埋。黄义凭借多年经验,很快锁定了界标的具体位置。他飞快地跑向界标处,拿起出发前就备好的铁锹开始挖掘。山上海拔高,气温只有零下30摄氏度,剧烈运动下,黄义体力流失特别快,几分钟后,他的脸色很快从“冻红”变成“煞白”。就这样,艰难地挖了一米多深的厚雪,34号界标才逐渐显露出来。此时,如果继续用锹容易划伤界标。于是,黄义跳入雪坑,用自己的双手刨着积雪,直到34号界标在手中全部显现出来。黄义擦拭着界标国徽上的积雪,说道:“挖出界标,就是让人看清楚界标在这里,中国的领土就在这里。”



黄义带领民警踏雪巡逻。作者:刘明远

每年的八月初至十月末,山上野生药物、植物资源成熟,也是不法人员进山盗采的易发期。黄义考虑到长白山特殊的地理条件,便带队开展野外驻勤,牵头组织与林业保护站、景区管理公司、解放军边防部队召开联席会议,发挥“五位一体”合力治边的强大优势,在有效维护边境一线安全稳定的同时,保护了长白山的珍贵自然资源。2020年,他代表横山边境检查站光荣受领“长白山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情系边民
夫妻俩的赤诚之情

黄义的家庭是一个热心公益,充满爱心的家庭。在派出所工作期间,黄义一直视辖区边民群众为自己的亲人,时刻牵挂着困难群体。王荣香则把管好“小家”的责任和使命全部扛在自己的肩上,与丈夫一同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困难儿童王氏姐妹是黄义包保帮扶对象之一,黄义经常带着生活用品、学习用具到长白山池南区九年制学校看望姐妹俩。姐妹俩学习功底比较薄,黄义便主动放弃周日的休息时间,来到她们家里为其辅导功课。



黄义夫妇为辖区学生赠送文体器材。作者:魏维

黄义被池南区锦江社区聘请为法律顾问,他与王荣香共同成立“夫妻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截至目前,夫妻二人共调解矛盾纠纷59宗。多年来,夫妻二人积极为贫困学生募集助学金,帮助辖区12名贫困学生圆读书梦,7人成功考上大学。除此之外,他们还牵头协调社会爱心人士、学校、居委会、困难儿童父母等各方力量,共同制定困难儿童关爱帮扶长期规划,一整套完备的社会捐资助学和多方关爱工作机制至今还在造福着困难家庭。
2017年6月,黄义的工作岗位调整至横山边境检查站,虽然“无人区”没有常住人口,但在冬季,山路上极易积雪积冰,时常发生过往车辆被困的险情,他便带着民警经常性开展雪天救援演练。今年2月21日傍晚,黄义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一辆小轿车被困在风雪中。黄义在警车无法通行的情况下,带领救援队伍踩着膝盖深的雪徒步赶往事发地点。遇困车辆里一名老人因长时间处在寒冷环境,身体极度虚弱,若不及时救治,随时有生命危险。黄义当机立断,第一时间对老人进行心肺复苏,并决定先将老人转移至单位。在气温低于零下40摄氏度的长白山,黄义在风雪中背着老人艰难前行,虽然群众全部脱险,自己却因严重冻伤诱发高烧险些献出生命。



黄义在天池主峰巡逻时 帮助呼吸困难老人吸氧。作者:魏维

19年来,黄义累计救援群众79人,其中包括在极端灾害情况下抢救回的9名面临生命危险的群众。

家国大爱
时代的担当与力量

“没有国哪有家,戍边是沉甸甸的责任。”王荣香说,他们结婚时就商量好了,要“先国后家”,要“舍小家,顾大家”。他们说到做到。
黄义工作的地方是无人区,王荣香住在距离丈夫一百多公里的山下。夫妻俩每月只能见到一两次,有时甚至几个月都见不到面。尽管困难重重,夫妻二人却从不埋怨,始终团结一心。因工作原因,黄义长期处于分居状态,19年里,爷爷奶奶去世,他没能送上最后一程;妻子重病,他没能在身边照顾;一双儿女的成长,他没能陪伴。
“结婚14年来,妻子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对于自己这个“川娃子”和“闽妹子”组成的“东北小家”,黄义总有说不出的遗憾与愧疚。2018年女儿生病,妻子一个人背着孩子去镇上的医院看病,连着在医院陪了一个星期,孩子出院后她没时间休息,操持各项家务、照顾老人、单位里的工作、孩子的调养恢复……王荣香操劳过度,但她硬是咬牙挺过来,没有跟丈夫在电话里诉苦。
刚结婚时,为了看望丈夫,王荣香在山下住了一个多月,就等着丈夫轮换下山的时候能见上一面。原本应该享受新婚幸福的新娘,却在山下如“望夫石”般苦苦等待丈夫的归来。为了当警察的丈夫能顾好国家这个“大家”,自己在家承担了几乎全部工作来维持“小家”。王荣香说:“习惯了,也就理解了,我为他感到骄傲!”儿子出生时,妻子难产,黄义当时正在一线执行任务,没有电话信号,根本没联系到人。黄义当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妻子已经脱离危险。
黄义一家的感人事迹不仅在长白山各族干部群众中广为流传,也在全国移民管理队伍中引起强烈共鸣,被吉林边检总站作为先进典型大力培树推广。
2020年,黄义一家登上中央电视台3套《向幸福出发》栏目,接受专题访谈,夫妻二人扎根吉林、奉献边疆的家国情怀,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强烈反响。2024年,黄义家庭积极参与全国妇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织的《和美万家·向幸福出发》节目,作为吉林省唯一最美家庭代表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并向祖国献上祝福,共同升华广大家庭爱国爱家之情。
2024年,黄义受团省委邀请,在延边大学举办的吉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卫国戍边”项目志愿者培训上开展宣讲,激励鼓舞广大志愿者奉献吉林,建设边疆。前不久,黄义受省妇联邀请参加在长春理工大学举办的“吉家和美 泽润万家”最美家风进校园活动,分享“界标即家标”的忠诚誓言。
黄义家庭作为优良家风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在高山林海雪原、在长白山天池之巅,奉献着无悔青春,用坚守与担当诠释家国大爱,进一步彰显了时代家庭正能量。



黄义夫妇一家四口合影。作者:魏维

黄义家庭被评为2025年度全国“最美家庭”、吉林省“最美家庭”标兵。黄义先后被吉林省委宣传部评为“吉林好人·战‘疫’先锋”“吉林省最美退役军人”;被吉林省精神文明办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被长白山管委会评为第一届“长白山好人·最美退役军人”“全区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王荣香获长白山管委会“池南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守国亦守家,守家即报国”。如今,黄义和王荣香依然永葆初心、赓续传统,共同扎根祖国边陲、守护一方平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刻内涵。

作者:王超

来源:彩练新闻

责编:梁拓元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