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很多人可能都没想到,虽然羽绒服在北方盛行,可是,所用的羽绒却很多来自于南方。比如说贵港桥圩。
而说起桥圩,很多人应该不熟悉,甚至都没听说过。但是在贵港,在羽绒行列,桥圩却是一等一的存在。
可以说,外地人认识桥圩,是因为羽绒;而贵港本地人认识桥圩,却是因为一碗鸭肉粉,还有一群“契弟”。或者可以这样说,桥圩因“做鸭”而闻名!
桥圩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作为玉贵走廊上的节点,自古以来就是商贸重地,是贵港有名的商业古镇。当地人以做生意而闻名。在贵港本地流传的俗语里,有“东津好细米,桥圩好契弟,龙山好妹子”的说法。这里的“契弟”,不是骂人的意思,反而是赞扬桥圩男人们是“上得商场,入得厨房,会做生意,善于赚钱”的男人典范!
是他们让鸭肉粉香飘贵港,让羽绒温暖世界。
当初,做鸭肉粉和羽绒生意,是出于谋生需要,如今的羽绒产业已经成为贵港的支柱产业,在桥圩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加工厂林立。有关羽绒的产业链特别成熟。
而鸭肉粉也历经几十年的精心调制,成为了贵港三大粉之一【桥圩鸭肉粉、蒙公烧鸭粉、香江烧鸭粉】
据介绍,桥圩镇羽绒产业经历了40多年的淬炼,形成170家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年加工羽绒量达9万吨,约占全国28%、全球18%。加工产品远销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是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如今“买毛、洗毛、卖毛”这样的“三毛产业”已经变成了初级分毛加工、水洗羽毛羽绒加工和羽绒制品加工全产业链产业。
可以说,“做鸭”,已经成为桥圩人生活的一部分!
走进桥圩镇的街头巷尾,空气中飘散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香气——一种是羽绒加工厂飘出的淡淡鸭绒味,另一种则是街边老灶台沸腾的鸭汤香。
清晨四五点,威记认识的粉店的老板朋友已经剁好了当天现杀的土鸭,他父亲三十年前用独门香料熬制的汤底在铁锅里翻滚,威记曾想偷学秘方,可是却未能成功。他家做出来的鸭肉,不腥不膻,香味浓郁。
而隔壁的羽绒厂正将第一批水洗鸭绒送进烘干机。这种奇妙的共生关系,正是桥圩最生动的市井画卷。
"做羽绒的和煮粉的,说到底都是在伺候鸭子!"很难想象,初中毕业的他竟然能说出如此精辟的话语。
他粗糙的双手既有厨师的老茧,也有年轻时在羽绒厂分拣绒毛留下的细碎划痕。像他这样"跨界"的桥圩人不在少数,镇东头的老杨白天是羽绒经销商,晚上就变成大排档里最会炒鸭杂的厨子。
这种亦商亦厨的双重身份,恰是"契弟"精神的当代诠释。按威记说,要看不起“契弟”的人,才真是个“契弟”!
鸭肉粉也已经浸润到人们的生活里。比如在镇中心的羽绒交易市场,操着各地方言的商贩们正用计算器敲出令人咋舌的数字。可是,别处谈生意在会议室,桥圩人偏要在粉摊上。很多外地来的老板,都记得第一次来考察时,当地老板用鸭肉粉代替合同条款——"汤要熬足六小时,就像我们羽绒要经过N道工序"。
如今桥圩人把这种务实精神随着鸭绒产业的影响力而扩散。或许正是这种市井智慧,让桥圩的羽绒始终带着人间烟火气的温度。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如今贵港的发展一路向西向南了,除了有平陆运河的因素,更多的是来自本地的自信。
小小一碗鸭肉粉,一撮鸭绒承载的是有关贵港发展的希望。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碗鸭肉粉能够香飘广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