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芝山村绿意盎然。富硒生态园内,蔬菜鲜翠、瓜果飘香,游客们穿梭采摘,沉浸田园之乐;乡间民宿里,村民端出地道农家菜,以质朴热情迎接八方来客。

  然而,这个南京都市圈有名的田园综合体数年前却是另一番模样:采石场“遍地开花”,农田大面积抛荒,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



破局

闲置资源焕发新生机

  “那时候村里整天灰蒙蒙的,年轻人哪留得住!”村民芮美荣至今还记得,曾经的芝山村有3000亩农田抛荒。

  2018年底,村里能人李其军当选芝山村党总支书记,他带领村民彻底整治人居环境,使村庄面貌大变样。2019年2月,在全村村民的支持下,村里成立综合社,采用“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收购、租赁、入股等方式,盘活5000多亩闲置资源,让全体村民享受“保底分红,盈利共享”。同时引进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团队作为技术支撑,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曹庄富硒生态园。



  67岁的村民芮茂信是变革的受益者之一。谈及变化,他感慨万千:“过去在外打零工,一年才挣万把块,如今在家门口就有三份收入!”自综合社成立后,芮茂信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在合作社打工有工资,年终还有分红。而像他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6年来,芝山村累计分红超300万元,3000多名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创新

富硒产业铺就致富路

  走进曹庄富硒生态园蔬菜大棚,生菜鲜嫩,西红柿挂满枝头,辣椒长势旺盛……炭基有机肥的应用,是提升蔬菜品质的核心技术。



  “与传统化肥相比,炭基肥能使作物增产5-8%,还能显著提升锌、铁、硒等营养元素含量。”南农大研究生龙国刚跟随潘根兴教授来村实践后,被这片土地吸引,毕业后便扎根于此。他与团队通过“炭基循环生态健康技术”,将秸秆、粪污、厨余垃圾等废弃物进行碳化处理,再与猪粪、化肥等结合,制成“炭基肥”,为农作物提供天然营养。



  如今,芝山村不仅种植富硒水稻、小麦等传统作物,还发展出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努力打造“田园芝山”区域公共品牌,推出“芝山紫韵”富硒大米,产出“石燕公社”米酒等系列产品。


朱红生 摄

  在销售渠道上,芝山村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同时通过“交邮快供+”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农产品寄递和网销,真正实现“农产品销售不出村”。目前,“田园芝山”品牌已开发出30多个品种,去年销售额突破700万元。



融合

多元业态激活新引擎

  农文旅融合发展,在芝山村很容易找到现实版。前不久,晶桥螺蛳游园会在芝山举行,曹庄富硒生态园吸引游客2.5万人次,成为乡村旅游热门打卡地。



  芝山村还建设了酒窖、瓷窑、油坊、豆腐坊、蜂场、渔场等特色区域,配套完善餐饮、民宿等设施。同时,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苏南反顽战役铜山战斗纪念广场、抗大九分校历史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让游客能尽享观光度假、餐饮采摘、红色旅游等一站式体验。



  此外,芝山村还成功打造螺蛳游园会、端午嗨啤之夜、秋日芝味辛米、冬季年货市集等特色IP活动,年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2024年,芝山村集体收入达12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至3.9万元,再度成为全区乡村振兴明星村。


李其军 摄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芝山村成功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特色路径,先后入选省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省共同富裕示范村。李其军望向连绵的富硒土地,信心满满:“我们将持续深耕富硒产业,拓展农文旅融合,让芝山村成为一座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富美家园!”

  撰稿 | 经玉萍 张福敏

  素材来源 | 晶桥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