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言)在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前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5件涉民营企业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5件案例均为刑事案件,不仅有惩治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犯罪、商业贿赂犯罪的案例,也有保护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和知识产权的典型做法。

典型案例体现了对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犯罪的依法惩治。北京高院表示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坚持依法审判、公正司法,综合考虑犯罪性质情节、主观恶性程度、退赃退赔情况等,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

其中,在刘某光等人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职务侵占案中,被告人在企业开展的内部业务中实施职务侵占和受贿行为长达四年时间,数额高达1亿余元,在被告人拒不供认主要犯罪事实的情况下,法院对全案证据审慎分析和综合判断,区分经营策略与腐败犯罪的界限,准确认定案件性质。在刘某贵等人合同诈骗罪中,犯罪行为隐蔽性强、危害性大,被害公司多达29家,遍及全国,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危害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法院坚持依法惩治市场经济领域犯罪,准确认定各上诉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融资环境,为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典型案例聚焦新质生产力保护,在宁某等人侵犯著作权案中,法院依法保护创新、激励创新,以高质效司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对守护创新创意、助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法院全力追赃挽损,对于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犯罪案件,综合运用查封、扣押、冻结等保全措施,督促被告人退赔退赃,及时为民营企业挽回损失。在冯某等人职务侵占案中,法院强化释法说理,积极促成认罪认罚工作,被告人在家属帮助下积极退赔。该案最终追回赃款6000万余元,其中4200万余元系被告人在审判阶段主动退赔,有效维护了涉案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案件之外,北京高院促推形成长效治理机制。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常态化开展法官讲法等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民营企业内部人员法治意识、廉洁意识。梳理重点行业、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腐败风险,对高发行业领域,有针对性地制发司法建议,促推形成长效的企业内部反腐败机制。

据介绍,北京各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依法审理涉民营企业案件,准确把握刑事犯罪与经济纠纷之间的界限,严格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构建行刑衔接有序、刑民处置清晰、财物追缴规范的治理体系,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为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依法公正履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