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率先将健康科普纳入高级职称评审、设立健康科普专项、推出健康科普影响力排行榜之后,上海健康科普又有制度创新。

近日,为规范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营造清朗的科普环境,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布《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以下简称《清单》),明确九项禁止行为(上海市人民政府,2025)。


九类禁止行为,规范互联网健康科普

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情形汇总,《清单》构建了从账号管理到内容审核的全链条监管机制,标志着健康科普规范化管理进入新阶段。


据上海卫健委介绍,《清单》适用对象覆盖上海市各级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重点规范九类负面行为:

一、禁止发布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相违背,不利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内容。

二、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广告类信息,或对以上商品进行直播带货等不当牟利行为。

三、禁止发布虚假错误的健康科普信息,不得夸大疾病治疗效果。

四、禁止个人在未向所在医疗卫生机构申报并获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利用职务身份开设用于发布健康科普内容的个人自媒体账号。

五、禁止机构或个人在网络平台科普账号认证时弄虚作假。

六、禁止将已认证的健康科普账号交由已被本市卫生行政部门列入“不良记录名单”的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MCN机构)运营或绑定等行为。

七、禁止发布违背伦理道德、公序良俗、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

八、禁止盗用他人作品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九、禁止已退休、已离职工作人员未经原单位同意沿用原工作单位职务信息继续开展互联网健康科普。

上海市卫健委表示,未来,上海市将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完善健康科普账号申报制度、内容审核制度、违规信息监测与处置机制,不断加强互联网健康科普的规范管理。同时,政府将持续推动优质健康科普内容供给,提升市民的健康获得感,为公众提供更加科学、权威的健康知识。

健康科普驶入“快车道”

近年来,在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动下,医学科普的价值被前所未有地重视,并逐步纳入医生的职业发展体系。

2021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首次将科普作品纳入职称评审范围,试图打破医疗系统长期以来“唯论文论”的晋升模式,让医生的专业贡献不再局限于学术论文,而是延伸至大众健康教育(中国青年报,2024)。2024年,新修订的《科普法》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将科普激励机制上升到法律层面,为医务人员投身健康科普提供了制度保障。

政策红利的释放,使得健康科普逐渐成为医生打造个人品牌、拓展职业发展的新赛道。

根据复旦发展研究院《数字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近年来医生科普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数据显示,在微博、抖音、微信等主流平台上,医学科普内容的数量大幅增加,部分头部医生账号发布量惊人,微博发帖超1万条,抖音短视频超2000个,微信科普文章超3000篇(复旦发展研究院,2023)。

显然,健康科普已从传统的纸媒和电视节目,全面迈向数字时代,医生的影响力也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流量至上,医学科普如何“变形”?

当健康科普成为流量经济的一部分,一些原本以传播医学知识为初衷的医生账号,却逐渐偏离了专业轨道(新华网,2024)。

部分医生账号虽然通过了医院认证,但实际运营者并非医生本人,甚至医院方面“查无此人”;一些医疗博主热衷于“全能科普”,跨学科“擦边”,讨论社会热点、心理鸡汤,甚至国际局势,与医学科普的初衷相去甚远。

此外,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医生账号利用自身影响力违规变现。例如,某些科普账号通过软性推广或隐晦植入广告,以“暗广”形式推销药品、保健品,甚至与商业机构合作开展带货直播,极大地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公信力。这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就医决策,导致错误的健康认知,甚至带来现实中的医疗风险。

这一系列问题,使得公众对医学科普的信任度受到挑战,也促使监管部门开始介入,对互联网健康科普进行更严格的规范。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紧急出台指导意见,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与传播机制,强化内容审核,以确保科普信息的真实、专业和合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

与此同时,各大社交平台也开始收紧医疗科普的审核标准。例如,抖音要求认证医疗博主必须来自公立三级或民营三甲医院,并提供完整的职称证明(中国青年报,2024)。此外,为了防止违规推广药品,平台对医学视频内容的审核力度加大,部分疾病和药品名称不得不消音或以字母缩写替代,否则容易“踩雷”被下架。

然而,过度收紧的审核机制,也让不少真正希望科普的医生望而却步。许多医务人员反馈,过于严格的敏感词审查机制,使得专业内容的发布变得困难,甚至连普通疾病知识的分享也可能因平台审核规则而被删除。这不仅影响了公众获取优质医学知识的机会,也打击了医生投身健康科普的积极性。

在规范与创新间找到平衡

短短几年间,互联网健康科普经历了从萌芽、爆发到逐步规范的阶段。其核心目标从来都不应是追求流量,而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上海出台的“九不准”《清单》划定了红线,为健康科普的质量兜底,防止虚假、违规信息的传播。然而,仅有禁止性规定并不足以支撑行业的健康发展。医务人员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或需要清晰的准则和正向引导,以在合规框架内探索更高效、更专业的科普模式。

当制度设计既能守住专业底线,又为创新留出呼吸空间时,医务人员的科普热情才能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社会效益。未来的健康科普,不仅需要医生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平台、监管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医学科普走得更远、更稳。

医客说

上海出台《负面清单》为互联网健康科普划红线,严打虚假宣传、违规带货等乱象,以全链条监管重塑行业公信力。政策既回应“伪科普”泛滥痛点,又通过规范MCN合作、强化机构审核等细节设计堵住漏洞,为科学传播护航。如何在严格监管与创新激励间平衡,仍需实践检验,但无疑为构建清朗健康信息生态迈出关键一步。

【责编】医客君

【文章来源】职称医考之家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微信:xxxfff0518 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感谢您对医客的支持!

【投稿邮箱】yike@touchealth.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