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韩国总统大选的战鼓已然擂响。5月18日晚,四大总统候选人首次电视辩论登场,火药味十足。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外交议题尤其是“对华态度”成为焦点,“亲华”二字成了李在明头顶的一枚靶子。

这一话题的起爆点,是李在明此前的一段言论。他曾公开表示,“台湾海峡发生什么,与韩国无关,韩国不应介入”,“对大陆和台湾都说声谢谢”。这番话被国民力量党候选人金文洙和改革新党候选人李俊锡抓住不放,辩论场上,二人几乎联手围攻李在明,质疑其对华立场是否偏离传统韩美同盟路线,甚至暗示其有“倒向中俄”的风险。



金文洙借机敲响“安全警钟”:“从美国立场来看,李在明不断释放令人震惊的信号。”而李俊锡则煞有介事地追问:“如果美国对朝鲜发起冷处理,那韩国该怎么办?到时候你还说不插手?”

然而,李在明并未回避,反而一反常态地以更为强硬的态度回应所谓“亲华标签”。他指出:“一味贴标签是极其不妥的。我们必须基于国家利益来判断外交取向,而不是情绪。”在回应中,他既肯定韩美同盟是“国家安全基石”,又强调“不应把所有筹码压在一边”,提出对中俄关系“需要妥善管理”。

他的这番话,乍看之下中庸,但实则揭示出韩国外交格局的深层裂痕。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韩国自冷战以来长期绑缚于美日体系,尤其在“美中战略竞争”加剧的今天,“亲华”与“亲美”成为一组敏感而危险的政治标签。李在明试图挣脱这一二元对立,将焦点重新拉回“国家利益”,这是一次必要但高风险的尝试。

然而问题在于,“国家利益”本身就是一个极易被操弄的概念。在韩国国内政治语境下,它很容易沦为各方各说各话的工具。保守派将“国家利益”等同于坚守韩美同盟,视任何对华和解姿态为“投降”;而进步派则倾向强调战略自主,主张“在大国竞争中保持灵活”。李在明的发言恰恰踩在这条灰色地带之上,既不愿与华对立,又不敢与美决裂,于是被扣上“亲华”的帽子几乎是宿命。



此次辩论,是2025年大选周期内关于韩国外交战略走向的首次集中交锋。从表面看,这是一次候选人之间的政策争议,实则却暴露了韩国社会内部在地缘政治认知上的深刻撕裂。对“对华立场”的攻击,早已超出政策讨论范畴,演化为一种政治审判机制,谁稍显温和,就容易被视作“背叛盟友”;谁稍显强硬,又可能被批为“战争贩子”。

更关键的是,辩论场上的这种攻击并非偶然。在过去数年间,韩国政治空间日益美化“安保焦虑”,妖魔化“对华务实”,这已成为选举周期内的标准动作。政客们深知,只要在公众面前打出“安全危机”与“国家背叛”的牌,就能激起最大程度的情绪共鸣,这是一种廉价但有效的政治动员逻辑。而李在明,显然正落入这种逻辑设计的陷阱之中。

然而他并非毫无招架之力。李在明反击时指出:“我们不能因大国斗争而盲目选边站队。”这句话的核心,是重申韩国应争取战略自主权,不应被外部力量牵着走。无论是台湾问题还是中俄关系,他的立场是:不主动介入、不制造敌人、不丧失话语权。可以说,这种立场在政策理性层面无可厚非,甚至更贴近现实外交逻辑。



但遗憾的是,选举不是讲理的场所。它是讲情绪、讲叙事、讲站队的战场。在这样一个动荡年代,理性经常被视作软弱,灵活常被当作投机。李在明要想在这场“标签政治”中突围,就必须说服选民:外交不是立场竞赛,而是生存选择。这一任务,远比修宪或内政改革更加艰难。

如果说此次辩论是一个风向标,那可以预见,接下来的大选周期中,“对华态度”将成为各方反复炒作的焦点。保守派将继续打出“安全牌”,试图以恐惧动员选民;而李在明若想走得更远,就必须在坚守韩美同盟与推进中韩务实合作之间,构建出一套能够被民众理解、接受且信服的战略逻辑。他不能只是喊“国家利益”四个字,而要让选民相信,他的“国家利益”真能带来安全、发展与和平。

这场围绕“亲华”与否的争论,其实反映出的是韩国外交身份的焦虑症。在美中争霸的大棋局中,韩国既不想沦为棋子,又尚未准备好做棋手。李在明试图以一己之言推动战略去极化、政策务实化,虽有难度,却不失为一剂试图打破冷战残余思维的清醒剂。

辩论已结束,争议却远未落幕。2025年的韩国大选,将不仅是一场权力更迭的政治竞赛,更是一次对“战略自我”的深度拷问:到底谁能带领韩国,在美中对抗的夹缝中活得更有尊严?这一问题,没有候选人能回避,也没有选民能旁观。真正的选择,刚刚开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