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一件件文物和标本记载着人类与万物的历史。近年来,我国国内的博物馆、科技馆热度居高不下,不少知名展馆逢节假日更是一票难求。据新华网今年4月的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总数6833家,硬件、技术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可谓升品类繁多、分布广泛、学科多样。仅2023年,国内博物馆就举办共计4万余陈列展览、38万余场教育活动,接待观众达12.9亿人。
但在展馆人潮的繁荣热闹之外,从业内人士角度看来,中国博物馆却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学而思集团举办的“基层中小学博物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研修班”活动现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郭传杰就谈到,当前我国博物馆现状是馆建多而快,旅游业兴旺,但其内涵的博物学研究发展式微。
他在主旨分享中提及,以《博物馆条例2015》为例,虽文件明确了教育职能,但实施细则缺失,且评价标准仍落在"参观时长"的窠臼。在博物教育认知层面仍以纯知识传递为主,“像恐龙展区解说牌仍仅体长、食性等事实描述,一些馆展年度评估只统计讲座场次。”
与此同时,研修班课程上多位博物及科学教育专家都谈到,中国的博物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知识点,更需要培养学生提问、求证、反思的思维习惯。
“百馆”落地
破解乡村科学教育难题
“给孩子 100 座博物馆" 公益项目第二期签约仪式。右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石长翼,左为学而思执行总裁位晨
活动现场,南都记者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悉,该院联合学而思博物正式启动了第二期 "给孩子 100 座博物馆" 公益项目,并同步开启“北京大学基层中小学博物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研修班”。
当前,科学教育在乡村小学已经普遍获得了重视。但在部分学校仍然存在一些具体的困难,比如部分教具难以跟上时代,部分学校的科学老师只能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精力有限,等等。而"给孩子 100 座博物馆"这一公益项目所捐赠的 “微型博物馆”,则能在这些方面为老师提供帮助。
在项目推动下,一些乡村学校的科学教育有了新抓手、新亮点。河南省嵩县鹤鸣小学党支部书记程小飞老师,全程主导 “微型博物馆” 的申请、布展及科技节组织等工作,并且主动担任博物讲解员。
“给孩子 100 座博物馆” 公益项目一年来已落地全国多省市小学
“微型博物馆” 是一组体系化的教具盒子,每个盒子对应自然、科技、文史等专属主题,内含藏品及配套课程,孩子们可以零距离接触到来自亿万年前的化石、丰富珍贵的自然标本、炫酷的科学装置和博古通今的历史器物,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在仪式现场,程小飞结合河南洛阳 “十三朝古都” 的地域文化,以收到的 “古代铜车马模型” 为例,向孩子们讲解古代车马制度:洛阳 “天子驾六” 博物馆展示了周天子的六匹马拉车,而微型博物馆的四匹马拉车对应诸侯规格,大夫用三匹马,百姓多用一至两匹。
河南省嵩县鹤鸣小学程小飞老师分享科学教育、博物教育一线经验
“这些展品就像连接古今的桥梁,”程小飞说,“当孩子们发现课本里的历史知识能在‘微型博物馆’中触手可及,他们对科学和文化的探索欲就被点燃了。”
记者从项目启动仪式上获悉,继 2024 年首期项目向全国 100 所小学捐赠微型博物馆后,二期项目升级构建 "硬件支持+师资培养+成果孵化" 的科学教育生态链,致力于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乡村学校的常态化科学教育力量。
博物科学教育方法论:
从问题入手
记者同时从活动现场了解到,本期公益项目同步启动的研修班,由北大生科院与学而思博物联合开发,拟通过为期2日的课程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博物馆课程理念设计、校本课程开发及微型博物馆运营管理等核心技能,旨在为乡村科学教育培育专业师资力量。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修班第一课,由郭传杰为学员带来了精彩的博物馆科学教育的讲解。在郭院士看来,"科学教育"不同于"知识普及",智能时代更要求教师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认知从 What 变到 How 、 Why 。
“我们的博物教育、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孩子知道‘霸王龙体长13米’,更要理解它为什么这么大、如何测出这么大。”郭传杰指出,目前我国博物教育的短板不仅限于与观众互动稀缺、与校本课程协同欠佳,以及对单一展演技术的依赖,更深层次的是对科技馆科教育人属性的概念认知不到位。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郭传杰在研修班授课
他强调,当前中国博物馆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急需从"知识仓库"的浅层认知转变为"思维引擎"深层体悟,“要让学生离开展馆,带走的不只是碎片化知识点,而是像科学家那样提问、求证、反思的思维习惯,从表演性示范转向真实问题探究。”郭传杰的观点掷地有声。
“我们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开展实践探索,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融入这个数字化时代。”在18日下午的研修班课程分享中,史家胡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郭志滨以该校博物校本课程亮点经验为例,分享了博物类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技巧。她以“AI 点亮文脉,博悟智启未来”为结语,强调面对数智时代的到来,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快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当日,学而思博物张丹博士、蒙皓博士联合北京大学孟世勇老师、刘超老师,还为研修班教师提供了校园实践示范课,助力“校内博物馆 + 课后实践”的连贯式教学。
后续的课程中,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贺新强还将在研修课中凭借北大生物标本馆丰富资源,传授打造特色 “校本课” 的宝贵经验,以期引导参训教师以生物标本为切入点,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究课程。
研修班采用 “理论学习—成果转化” 的培养模式,完课教师将获得北京大学颁发的“北京大学基层中小学博物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研修班”结业证书。在成果转化环节,《中国国家天文》杂志的张超老师讲解如何搭建在校天文科学成果平台,《少年科学画报》主编孙锴传授撰写优质科普文章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实践成果,将有机会在《中国国家天文》《少年科学画报》等权威期刊发表,让乡村科学教育的实践成果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多方协同
构建科学教育共同体
记者同时获悉,作为项目发起方,学而思博物还将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持续开放科研教育资源,为更多学生和科学教师提供北京及全国其他城市“博物馆云科考”的直播学习资源。
"高校科研院所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但社会公益服务也同样是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责。“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石长翼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孩子对自然、对世界天然充满好奇心,北大生科和学而思博物共同打造的博物馆项目是从教育的情怀和本质出发,去激发孩子对自然的求知欲本能。
学而思执行总裁、学而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位晨在发言表态,“今年,我们与北大生科共建的博物馆主题公益项目再度升级,相信能给一线学校和老师带去更多帮助,为科普教育再贡献一份力量。”
据悉,长期以来,学而思在乡村教育领域不断深耕,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学而思先后发起 “同一课堂” 支教项目,通过“春芽在线” 教育公益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打造 “AI 老师” 教授普通话,开展 “起点计划” 走进山村幼儿园;借助“双师课堂”为边疆、山区孩子授课,捐建“亲子悦读馆”助力全民阅读;还通过“学而思手拉手行动”将 AI 技术引入乡村学校。从资金支持、师资派遣到内容输出、技术助力,全方位为乡村教育赋能。
采写:南都记者 吕虹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