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红船编辑部从沈旦华生前好友处获悉,著名文学家、戏剧作家夏衍之子沈旦华先生,于5月15日逝世,享年88岁。

作为夏衍之子,沈旦华也是一名学者,此前一直居住在北京,与姐姐沈宁编有父亲日记集《岁月如水流去:夏衍日记》、书信集《春秋逝去的贤者:夏衍书信》等。



▲沈旦华

夏衍原名沈乃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同时在外交、统战、秘密工作和文化领导工作诸多领域也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特别是电影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他的一生见证了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也见证了中国20世纪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晚年他被社会各界尊为“夏公”。



▲夏衍青年时期

夏衍曾先后以组织者、领导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上世纪中国的几大历史主旋律中:五四运动、大革命、抗日战争,几乎场场不落。他的作品往往能将政治意图与艺术表现做以巧妙而不着痕迹的捏合,在传达其作品的功利目的的同时给人以无限的感染力。

而于中国现代的电影艺术,夏衍亦有卓绝之贡献。

他于1929年参与筹备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与郑伯奇等人创办上海艺术剧社。后来成为了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主要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

夏衍的夫人是蔡淑馨,她出身名门,父亲蔡润甫是杭州纬成丝织公司驻上海总经理。她原本在省蚕桑女子学校就读,后转入省女子师范学校,经夏衍母亲徐绣笙撮合,两人于1924年相识。期间因夏衍在日本留学,蔡淑馨也来到日本,于1925年就读于日本国立女子师范大学,后又转到东京学习油画。

1930年两人成婚,婚后,蔡淑馨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事业,放弃了自己的所学专业。在以后的岁月里,于各个历史时期,她都默默地协助着夏衍,殚精竭虑,风雨同舟。两人育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沈宁是夏衍的长女,儿子沈旦华则是夏衍的第二个孩子。



▲自左:沈旦华、徐云鹤、张传彩(张伯驹先生之女)、沈旦华夫人

沈旦华1937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早年毕业于上海交大。他的成长也深受父亲夏衍的熏陶,回忆起父亲和母亲的人生经历,他不无自豪和钦佩。

“父亲以身示范,他的言行让我耳濡目染,影响着我一生的成长。”沈旦华曾说,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己即使身处困境,也从未怨天尤人、甚至颓靡消沉,总会提醒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在沈旦华的记忆中,父亲知识渊博,但又很谦虚谨慎,尤其不喜欢有些人自称是什么“家”,他说还是称“者”为好,如作者、记者、电影工作者等等。他给身边工作人员安排工作时总要说一个“请”字,也不会对工作上出现小差错的同志发脾气。

“待人处世谦逊有礼,与身边的同志平等相处,对待个人职务及待遇从不计较,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贵品德。”沈旦华曾回忆说,父亲虽然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却从来没有让人感觉到身上有什么官气,他永远是一个忘我工作的人。

他坚持几十年来从不利用职位搞特权。在担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市文化局长期间,组织上给他安排了一辆新车,结果他用了不到一个月,就要求换成一辆普通车,他说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别人认为“大官来了”。他的这种言行对子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沈旦华曾说:“当年外出办事,我们从来不会想着要蹭父亲的‘专车’,这种不以公谋私、自觉自律的行事规则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心底。”

这些点滴,深深影响着沈旦华,让他自幼懂得谦逊与自律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与工作中,始终秉持勤勉务实、不以公谋私的态度。



▲晚年夏衍

沈旦华曾说,父亲生前有两大爱好,一个是集邮,一个是收藏字画,这些收藏可谓价值连城。到了晚年,父亲将珍藏的纳兰性德手札长卷连同自己毕生收集的珍贵邮票共233件都无偿捐给了上海博物馆。他还将珍藏的百余幅包括“扬州八怪”、齐白石等名家字画也无偿捐给了浙江博物馆。

名人收藏邮票、字画很常见,但将毕生所藏捐赠国家的却并不多见。夏衍曾说:“这些收藏都是国家的,我只是代为收集而已。”

沈旦华晚年,与姐姐沈宁共同整理父亲夏衍的书信,编成《春秋逝去的贤者:夏衍书信》。这些书信,不仅是夏衍个人经历的写照,更是20世纪中国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珍贵记录,涉及诸多重要人物与事件,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笔名蔡叔声等,浙江杭州人。著名文学家、戏剧作家、电影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年轻时的夏衍

夏衍于1914年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浙江新潮》。1920年毕业后公费保送到日本深造。1921年考入日本北九州户町的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曾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长。

1927年夏衍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从事工人运动及革命文化翻译工作。1929年参加筹建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任左联主席团成员、执行委员、常务委员。1933年3月任党领导的电影小组组长。1936年发表短篇小说《泡》,第一次署用“夏衍”笔名。

1937年后,在上海、广州、重庆、香港等地主编《救亡日报》《新华日报》《华商报》等进步报纸。1942年─1945年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曾任代总编辑。1946年调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中央代表团工作。1948年任中共华南分局委员、香港工委委员、书记。1949年4月到北平,后入上海,任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管制专员会副主任。同年9月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外交部亚洲司第一任司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市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全国文联常委、副主席、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1954年11月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1982年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他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老年夏衍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1995年10月31日,夏衍骨灰撒放仪式在杭州举行。

【资料来源:中国出版史研究、上城区文物保护中心、中国纪检监察报、文汇笔会、作家网等】

编辑:李影

统筹:李秀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