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8年3月,萧军风餐露宿二十多天后到达延安,来不及感慨,迫不及待地走进延安陕甘宁边区的招待所,准备好好睡上一觉,无意间却碰到了好友丁玲。
萧军
面对阔别多年的好友,萧军打起精神来交谈了一番。
两人道别后,丁玲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也将萧军来延安这一消息报告给了毛主席。
对于这位鲁迅先生亲自培养起来的作家,毛主席可谓相当重视,立即派办公室秘书和培元到招待所探望萧军,期间和培元问萧军:
“你愿不愿意见一见毛主席?”
与和培元想象中的答案不同,当时的萧军年轻气傲,对毛主席缺乏了解,他想也不想便回答:“不见,我只是路过而已。”
那么萧军为什么要来延安?毛主席为何要邀请他见面?拒绝见面的后续如何?他们又有着什么过往?
“鲁门小弟子”
1936年,无论对中华民族还是中国文坛都是极其惨烈的一年,鲁迅在上海病逝,其女儿周海婴在回忆中谈道:
“那天一个大汉,没有犹疑,没有停歇,没有客套和应酬,直扑父亲床前,跪倒在地,像一头狮子一样石破天惊般地号啕大哭,久久不愿站起来。”
此人正是萧军。
萧军原名刘鸿霖,出生于1907年的辽宁。
当时的东北,文人墨客非常少,考虑到自家孩子的未来,也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萧军的父亲从小就给他买各种书,就盼着萧军能成文人、“当大官”。
不料,萧军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立志于成为行武志士,振振有词说:
“我才不读书,读书有啥意思?还不如拿起刀枪来得痛快。”
本就对读书不感兴趣,也由于家境贫困,萧军只上过小学。
18岁时,萧军在吉林参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担任见习官、军士以及武术助教等职务,但都是部队中的“闲职”,所谓的武术助教也只是一个管理枪支的,闲时负责教大家识字。
这跟他想象中的行军打仗,在战场上厮杀完全不一样,而他自身也没有力气去扛枪,甚至跑步,所以在军中一直没什么作为。
很快,在军中郁郁不得志的他幡然醒悟,开始钟情于诗歌创作。
萧军《八月的乡村》
1934年,萧军完成《八月的乡村》的创作,将东北人民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的不屈精神描述得淋漓尽致。
一经发表,浴血奋战的场景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共鸣,甚至直接影响到了长征中的红军战士。
革命元勋董必武回忆长征时谈到,大家争相传看《八月的乡村》,但毕竟人太多了,书只有一本,怎么办?
最终战士们将书一页一页地撕下来,传着看,哪怕当时条件有多艰苦,战士们都热情高涨,对未来充满希望。
正是因为这部作品,萧军结识了鲁迅。
鲁迅
完成《八月的乡村》创作后,萧军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带着自己的创作成果、文学信念与文学追求得到了鲁迅的关注。
尤其在看完《八月的乡村》后,鲁迅认为这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性作品,并为《八月的乡村》作序以鼓励萧军继续创作,开始悉心培养他。
可就算萧军有了鲁迅的指导,他的文学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936年,张春桥在《大晚报》副刊《火炬》上发表了《我们要执行自我批评》一文,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八月的乡村》,对其进行了一番嘲讽。
而萧军早早便自谦为“辽西凌水一匹夫”,从这个名字就能感受到他性格粗狂豪放,脾气可谓十分火爆了,又怎么会忍得了嘲讽?他当即就找张春桥约架。
一番大打出手后,萧军在文坛的名声一降再降,所以在一定时期内,萧军与周围格格不入,时常感到寂寞,他开始反思自己,到底要不要改一改这种性格呢?
晚年的萧军
去延安之前,他向鲁迅求教:
“老师,我是否要将自己的野性改一改?”
鲁迅却回信说:“我看不必故意改。”
身为一个作家,做人做事都不能随其心,那写出来的文章也缺失了真情实感。
1936年,鲁迅逝世,本就在文坛备受打击的萧军,直接丧失了一大精神支柱,加上战乱,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萧军一直处在“流浪”状态。
直到1937年,中共中央迁到了延安,在党有序的领导和管理下,延安成为了一块革命圣地,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都用渴盼的目光看向这块宝地,嘴里念叨着:“到延安去!”
萧军安心创作的日子没过多久,上海也变得人荒马乱,他又不得不踏上了漂泊之路。
这时,他不得不思考,只靠写作真的能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吗?终于,萧军产生了一个念头。
萧军:“毛主席真伟大!”
1938年3月,跟随着“民族革命大学”转移的萧军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虽然本就有意目睹一下这块闻名已久的地方,但他的目的地并非在此,停留只是为了休整一番。
此时的毛主席也在延安进行革命工作,他有一个习惯,凡是曾与鲁迅有过来往的人,无论是受过鲁迅帮助的,还是受过鲁迅批评的人,他都要与之会面、谈话,甚至主动登门拜访。
而萧军作为鲁迅的学生,又是得到鲁迅教诲和帮助最多的人,毛主席一听他来延安了,自是十分激动,连忙派秘书和培元前往招待所问候萧军。
和培元接到通知自是不敢怠慢,当即到招待所探望这位大名鼎鼎的“鲁迅弟子”,交谈一番后,和培元对这位作家好感倍增,尤其听说他要去五台山打游击时,直接提出邀请:
“你愿不愿意跟毛主席见一面?”
可没想到,萧军表现得很抗拒,紧皱着眉头说:
“我到延安是路过,时间紧迫住不了几天,而毛主席公务繁忙,我就不去打扰了。”
这时萧军虽然知道共产党是一个有原则的政党,但他对毛主席的分量并没看重多少,何况经历过多年漂泊流浪的他实在赌不起,还有可信的人吗?
和培元虽想不通他为什么拒绝,但也没说什么便离开了。
丁玲听说萧军拒绝跟毛主席见面后,颇有一番恨铁不成钢的模样,拉着萧军劝说道:
“既然到了延安,机会难得,毛主席热情相邀,还是去见见吧!”
听到这里,萧军有些脸热,也反应过来拒绝主席邀约不太礼貌,挠着头应下了丁玲的嘱咐,决定去见一见毛主席。
但意外的是,萧军还没去拜访,毛主席便自行登门了,一同探望跟萧军同行的几位文艺界人士。
一向倨傲的萧军没想到毛主席如此敬贤下士,能亲自来见自己,这是以前政客不能做到的。
他受宠若惊地与毛主席握手,赶忙将人请进门。
谈话期间,毛主席对他嘘寒问暖,关心他来延安的感受,也聊起了鲁迅,给足了萧军尊重,让他逐渐敞开心扉,后来他亲切地称呼毛主席为“大哥”。
一顿午饭后,萧军也认识到毛主席的心胸宽广,待人和蔼可亲,想起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感动的同时自觉十分惭愧,跟毛主席相比,自己的气量实在太小了。
在毛主席的感染下,萧军开始主动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但究竟是“野性”难驯,一次宴会展现了萧军与延安的不和谐。
据徐緻庸回忆,三月下旬,毛主席邀请萧军参加宴会,会上萧军言辞慷慨地表明了自己不同意“文艺为政治服务”。
受鲁迅影响,萧军秉承着在文学中自由表达的思想,一旦出于目的搞文学,就是把文艺的水平降低了。
萧军
为此,在后面康生作了长篇讲话,阐述党的文艺政策时,萧军中途拂袖离去,闹出了小小的“不和谐”。
萧军最看重“自由”与“畅快”,而初到延安时,毛主席也让他看到了这种日子,除了宴会上的不和谐外,这次延安之行对他来说是愉快的。
故而他改变了到五台山打游击的初衷,还应邀参加陕北公学举行的第二届开学典礼。
典礼结束后,萧军再次跟毛主席等人共餐,所有人围在简陋的大木桌上,共用一个大碗喝酒,你一口我一口。
萧军也见到了毛主席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气概,也应了他内心深处的“关东醉侠”意味。
尽管当时的延安生活条件简陋,萧军内心也暖烘烘的,甚至改变了自己对政治的想法,也由衷地感慨道:“毛主席真伟大!”
但没过多久,萧军在丁玲和聂绀弩的劝说下,来到西安修补与恋人萧红的裂痕,之后又在组织的安排下,他来到兰州工作。
可延安之行在萧军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这也为他第二次来延安打下了地基。
毛主席:“萧军同志,你改行怎么样?”
深刻了解到毛主席的伟人情怀后,萧军捧着一腔热血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中,为此,他在1940年6月第二次来到了延安。
再次来到延安的萧军心无旁骛,写出了《乌苏里江底西岸》的长诗,开始了长篇小说《第三代》的写作,同时他还参加了一系列的文学活动,真正成为了延安文坛的活跃人物。
可以说,萧军的到来,极大地活跃了延安的文学气氛,掀起了一股延安文艺新潮。
延安文艺
正当萧军以为自己看到了未来的曙光,积极投身方兴未艾的延安文艺新潮时,他却发现自己与延安是格格不入的,一如先前在上海文坛那般被“孤立”的状态。
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法真正融入到延安社会中去。
在延安,萧军直率的性格是众人熟知的,经常语出惊人,各种矛盾和分歧自然不少,直到一次口角,让他渐渐有了回到重庆去的心思。
1942年,萧军遭到同事程追的打骂,当即气不过,揍了他几拳,又赶到山下揍了他几棍子。
事后萧军遭到了延安部分作家的抗议,要求他辞去参议员的职务,并将其告上了法院,被判刑六个月才得以了结。
因为“路见不平一声吼”,萧军吃尽了苦头,但他仍坚持自己内心深处的“侠客”气概,也预示着他的文学价值观与延安主流价值观存在根本性冲突。
不久,在毛主席作结论的那场座谈会上,萧军再次口无遮拦,与毛主席的秘书在会上大吵起来。
萧军真正陷入到“千夫所指”的状况中,矛盾已经无法解决,他觉得这次非离开不可了。
临行前,他先后写了两封信给毛主席,信中说道:
“我为自己在延安影响到同志们的团结而深感愧疚,与其留在这,不如回到重庆去直面敌人来得痛快。”
而毛主席自是了解萧军的为人,收到这两封信的时候,他思索良久,挥笔给萧军回了一封信。
信的内容是这样的:萧军同志,我因与你缺少接触,有些意见想与你说,又怕交浅言深,无益于你……我劝你在注意自身毛病的同时,不要绝对地看待事物,耐心调理人我关系,方能解决矛盾……
就是这样一封情真意切的回信,打动了收拾衣物的萧军,当晚就来到毛主席的住处,与他彻夜长谈,心中的郁闷很快就一扫而空。
面对毛主席一次又一次的挽留,萧军盛情难负,最终决定留在延安。
两人的关系也越发密切,可以说是亦师亦友了,萧军也经常到毛主席住处做客。
一次交谈中,毛主席突然对萧军说:“萧军同志,你觉得改行怎么样?”
毫无准备下,萧军怔愣了好久,问:“改行?”
毛主席饶有兴致地盯着萧军说:“入党当官。”
听到这个答案,萧军久久不能言,端详着主席的脸色,不像在开玩笑,连忙推脱道:
“这可不行,我不是当官那块料!我还是想成为一匹野马,无拘无束。”
经历了这么多,萧军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性格可能会随时与人发生冲突,影响组织纪律就不好了,所以即使看到毛主席有些失望的神情,他也要一口回绝。
这里大家会疑惑,延安这么多名人作家,为什么偏偏就只有萧军得到毛主席这么多的特殊礼待呢?
萧军的一句话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疑惑:
“我之所以和彭真同志、毛主席相交,首先,他们不是按一般作家来看待我的,我也不是按一般的政治领袖来看待他们的;其次,我不是他们的下级,我尊重他们,但也并没有忘记我自己。我们是同志、朋友、知交,是半宾半友形式相处的。我们的友情,是建立在‘鲁迅关系’上的。”
人际交往中,真诚是必不可少的,而毛主席与萧军这段情谊,体现了毛主席对知识分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开诚布公的态度换取了他们的终生追随。
参考资料:
[1] 张武军.“鲁门弟子”萧军与“革命鲁迅”形象建构[J].鲁迅研究月刊,2023(02):32-44+
59.DOI:10.15945/j.cnki.cn11-2722/i.2023.02.004.
[2] 张姣.鲁迅与萧军关系新论[J].名作欣赏,2018(22):124-128.
[3] 王圆. 萧军在延安[D].陕西师范大学,2016.
[4] 许子东.1941年7月20日的萧军日记[J].新文学史料,2022,(01):18-26.
[5] 冉思尧.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萧军与毛泽东[J].文史天地,2017,(03):44-49.
[6] 秋石.关于萧军第一次抵达延安的一些情况——对《南方周末》所刊《〈延安日记〉里的萧军与毛泽东》一文之质疑[J].鲁迅研究月刊,2014,(12)
:40-45.DOI:10.15945/j.cnki.cn11-2722/i.2014.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