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空战刚刚结束,国际的军售市场就掀起了一场风波,法国的“阵风”战斗机可能卖不动了,以前法国“阵风”战斗机价格十分的昂贵,吸引很多国家来买,现在突然发现自己的光环不复从前。
原因是印巴刚结束的冲突中,印度高价购买的法国“阵风”战斗机在实际战场上战斗力没有很强,而巴基斯坦购买的中国产歼-10CE战斗机在战场上脱颖而出,这一反差使得许多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法国和中国的战斗武器。
法国的战斗机“贵就是好吗”?中国军工市场要迎来春天?
法国战斗机“贵就是好”?
风暴眼自然是南亚次大陆,印度那边天价买回的“阵风”还没捂热乎,甚至没能全面支棱起本土的天空,隔壁巴基斯坦的中国产歼-10CE却在真刀真枪的场合里结结实实地露了一手,这事儿透着一股黑色幽默,新德里吵翻了天,当初拍板买“阵风”的现在脸上火辣辣的,不知该怎么解释。
连远在东南亚的印尼网民们也炸了锅,“有便宜又好用的,凭啥非得去当那个大冤种,给‘阵风’的天价埋单”,这股质疑的暗流可不止一点半点。
市场就是这么现实,风向变得比翻书还快,大家也不是跟风起哄,“阵风”战斗机那套先进的电子战家伙和样样都能干的多面手本,确实是响当当的,可问题是这战斗机太贵了,法国人自己用一架差不多1.5亿欧元,卖给印度单价直接飙到2.4亿甚至2.85亿美元,这简直是在用黄金堆飞机。
再看看巴基斯坦拿到的歼-10CE,据说单价才6000万美元上下,就算考虑到“巴铁”这层特殊关系打了折,卖给别的国家稍微贵一点,业界普遍估摸着7500万美元以内绝对能拿下,甚至有分析说,光秃秃的飞机本身可能4000万美元就能搞定。
这意味两款飞机在纸面上的性能掰手腕可能不分伯仲,歼-10CE在特定战场环境下甚至还占了上风,可价格却差了十万八千里,市场的神经是最敏感的,空战消息一出,给歼-10CE造壳子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股价噌噌往上涨,资本的嗅觉比谁都灵,这背后是真金白银的看好。
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以前迷信西方货“贵就是好”,现在看来,好不好,还得拉出来实战一下才知道,那种“纸面上吹得天花乱坠,一上战场就拉胯,价格贵上天,体验差到家”的买卖,谁还愿意买单?
买飞机等同于站队
武器从来就不是超市里挑白菜那么简单,就在那场空战后头,据说乌泱泱四十多个国家的上百名武官都急着往中国跑,名义上是来交流学习空战经验,可谁心里没点小心思,是不是奔着中国武器来的,明眼人一看便知,军火交易从来都是政治、经济、军事战略搅和在一起的一锅大杂烩。
买谁家的武器,很多时候就意味着你跟这个国家在政治上走得更近了,这对于不少国家来说,比武器本身那点性能参数重要得多,再说各家军队用了几十年的装备体系和后勤保障,那都是有惯性的,想换个新牌子,可不是把旧插头拔了,新插头插上就能用的。
美国和俄罗斯为什么能在军火市场上当那么多年老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有一大帮铁杆盟友,这些盟友的部队早就习惯了美式或者苏式的那一套,想改都难,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
中国军工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真正火起来,迎头撞上的就是这种根植在国际政治和军事传统里的“势力范围”问题,眼下能把中国这套装备体系整个搬过去,还能玩得转的国家,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巴基斯坦绝对算一个模范生。
这次印巴空战巴基斯坦的歼-10CE之所以能打得漂亮,光靠飞机本身还不够,背后是中国产的预警机在天上盯着,提供了全面的战场信息,再加上配套的“霹雳-15”空空导弹,那才是致命一击。
所以这不是某一款战斗机的单独胜利,更像是一整套作战体系,碾压了对方那种东拼西凑、还没捏合成整体的组合。
这才是中国军工最该向全世界展示和推广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军工卖的不光是某个装备有多划算,更是整套系统集成和体系作战的能力,能提供从侦察预警到指挥控制,再到火力打击和效果评估的全套解决方案,这才是未来战场上的王道。
中国军工市场或成“井喷式爆发”
一旦西方战机在实战中“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戳破了一个口子,无疑给其他国家的军购决策者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那些过去削尖了脑袋想买西方装备的国家,现在也开始变得更精明更会算账了。
谁都不想再当“冤大头”,花大价钱买回来的却不顶用,这就像买车,以前觉得进口的就是好,现在国产车技术上来了,配置又高,价格还实惠,越来越多的人自然会用脚投票。
虽说中国军工出口的“井喷式爆发”可能没那么快到来,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这次印巴空战,确实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它用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武器装备不光先进,而且性价比超高,一下子就打破了很多人对“中国制造”还停留在“样子货”、“没经过实战检验”的陈旧看法,成飞这些中国军工企业确实是赶上了一个能快速往上冲的好时候。
要把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机会,真正转化成白花花的订单和实打实的市场份额,那还得下大力气,不光要继续在技术上创新,把质量搞得更好,更关键的是得一步步培养和拓展自己的用户群体,让大家慢慢接受并且融入我们中式装备的体系里来。
巴基斯坦的信任和成功经验是个好榜样,但对于更多还在西方军事影响圈里的国家来说,这个转变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聚光灯已经打在中国军工身上,那些想给自家国防现代化换条新跑道的国家也正用好奇和审视的目光打量着,这条路肯定不好走,但风既然已经刮起来了帆就得扬起来。
未来的国际军火市场这块大蛋糕怎么切,或许就要因为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悄悄发生改变了,至于最后能分到多大一块,那就要看中国军工的本事、耐心和长远眼光了,牌局才刚刚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