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开国大典时,我国的空军力量非常薄弱,受阅的飞机只有17架。为了在阅兵中展示新中国强大的战机编队,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案:让9架战斗机在飞过天安门广场后,迅速加大马力,在前方转弯,快速再次飞越广场,从而形成17加上9,即26架飞机的宏大队形。
2024年,市值仅60多亿元的中航电测,宣布将以174亿元收购总资产超1200亿元的成飞集团。要知道,我国歼10,歼20都出自于它之手,而且成飞集团除了军用飞机制造外,在商用飞机,通用航空飞机等,均有涉足,尤其是在发动机、电子设备等领域,也是遥遥领先的存在。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的集团,为何会被低价收购呢?
1964年首架歼-5甲战斗机试制成功,奠定企业技术根基。
改革开放后,工厂抓住机遇研制歼-7系列战机,实现从测绘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进入新世纪,成飞集团迎来爆发式发展。2006年歼-10正式列装,标志着我国具备自主研制三代机能力。该机型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和数字电传操控系统,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1年歼-20首飞成功,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装备四代机的国家。其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和信息化作战能力实现代际突破。军工企业市场化转型是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传统体制下,企业依赖国家财政拨款,难以满足高投入研发需求。歼-20项目涉及上千家配套单位,资金需求以百亿计。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可有效缓解资金压力,同时倒逼企业提升管理效率。
不过,细想一下,这次并购或许并不是简单的“蚂蚁吞象”,这次的决策对于中国整个航空工业,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收购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影响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成飞集团被中航电测收购的消息,可不就是那颗激起千层浪的石头吗?
这波浪潮,恐怕要在中国航空工业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这次收购就像是给航空工业的资产证券化按下了加速键,军工企业可不是一般的企业,它们的资产往往被视为国家机密,想要上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这次收购,却为军工资产进入资本市场开辟了一条新路。
并且,这次收购可能会给军工企业的经营方式带来一场革命,因为上市公司可是要接受市场的严格监督的。
国之重器也喊穷,要靠市场来“补血”
但话说回来,像成飞这样赫赫有名的军工企业,肩负国家使命,为啥要走上市这条路来找钱?一个绕不开的原因是,我们军工产品的采购定价模式,跟西方不一样。武器装备卖给军队,价格往往事先就定了,利润空间很有限。说白了,很多时候更像是完成任务,经济效益不是第一位。
成飞虽说资产几千亿,但日常运营、特别是高端装备研发和维护,是个不折不扣的“烧钱”行当。
拿歼-20来说,这是集成了成百上千家单位智慧和力量的顶级项目,研发投入以百亿计。它的维护成本是上一代战机的好几倍,后续升级改进更是个无底洞。靠传统的财政拨款,根本跟不上这种高投入的需求。上市融资,就像给这个“烧钱”的项目引来了市场活水,能有效缓解资金压力。
一旦成了上市公司,得接受股民监督,得定期披露财务,这无形中也会倒逼企业提升管理效率,精打细算过日子。沈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借壳上市后,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甩掉了连年亏损的帽子。
瞄准第六代,这笔钱要花在刀刃上
把目光放远一点,看看国际上的航空巨头,比如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它们无一例外都是资本市场的老玩家,早就懂得利用资本的力量反哺技术研发。我们航空工业集团跟这些巨头比,在技术储备和研发投入上还有差距。
成飞上市融到的资金,可不是拿来发工资的,而是要投入到更超前、风险更高的项目上,比如大家都在猜想的第六代战斗机预研。
智能制造、先进复合材料等决定未来航空能力的底层技术,都需要大规模的实验设备投入和人才培养,这些都需要资金。资本市场的加持,能让成飞有更充裕的资源去投入这些关键领域,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追赶,更是关乎国家未来安全的战略布局。有了资金,设计研究所和成飞集团结合的模式也能更加灵活,协同创新的效率会更高。
不再躲猫猫,军工也要照市场规矩办
成飞这次上市,也是中国军工体系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过去,军工企业主要靠国家养。这种模式在特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需要大量持续投入、快速技术迭代的今天,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拥抱资本市场,不仅能激发内部活力,还能吸引社会资本一起参与国防建设,这正是国家提倡的军民融合战略应有的样子。
通过资产证券化,资源配置也能更高效。上市后,成飞需要变得更透明,接受市场的检验,这就像是给企业装上了市场的探照灯,每一分钱怎么花,都得仔细盘算。
有意思的是,早在2014年,成飞就想过借壳上市,但当时方案里包括沈飞等好几家大厂,大家担心造成行业垄断,最后没批。这次单打包成飞的核心军品业务,显然是吸取了上次的经验,做了更周全的方案。这说明,在确保国家安全和适应市场规律之间,军工体系正在努力寻找一条平衡且可行的道路。
底子硬,未来牌才能打得响亮
成飞的底气,来自于它厚重的历史和令人骄傲的成绩单。从50年代成都黄田坝的一片农田上拔地而起,到今天能自主研发生产歼-20这样的世界顶级战机,成飞的发展史就是新中国航空工业自力更生、不断超越的缩影。
靠着一代代人的拼搏,我们从仿制修补到独立创新,最终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造四代机的国家。
听说现在歼-20的生产效率已经非常高,甚至有消息说年产量能达到上百架,未来装备数量会有一个大的飞跃。成飞还公开了垂直起降战斗机的专利,这技术储备和想象空间可不一般。这次上市,交易双方甚至设定了盈利目标对赌,这也侧面说明了对成飞未来创收能力的信心。虽然核心零部件还依赖一些外部供应商,但有了资本加持,歼-20的产能爬坡和技术迭代会更有保障。
结语
成飞造的“枭龙”战机在国际市场表现不错,上市也有助于提升国际形象和信用评级,为拓展海外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当然,军品出口国家管得很严)。
说到底,成飞这次登陆资本市场,绝不仅仅是账面数字的变化。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军工体系在追求国家安全和适应时代发展中的双重努力。
在保持国之重器的定力的同时,积极拥抱市场活力,盘活存量资产,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这只承载着无数期待的“猛禽”,未来在资本的长空能飞多高多远?所有人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