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战将陈光,红军时期的主力师长,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曾代理过林彪的红一军团军团长,功不可没;抗战时期的六大旅长之一,代理了数年115师师长的职务,对于115师的发展和山东局面的打开,贡献卓著。
只是,累累战功的陈光,到了解放战争,逐渐远离了一线指挥,从纵队司令到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由于某些原因,1952年军队评级时陈光已经不在军队内任职,没能参加军队级别评定,若是依旧在军队任职,陈光参加军队评级的话,会是什么级别呢?
1952年军队评级更多参照的是解放战争中的职务,通过两位的评级可以大致分析出:贺炳炎和萧克。
贺炳炎红军时期就是主力师长,资历、战功都突出,1952年军队评级时只是准兵团级,原因就是解放战争中,他的最高军职为第一野战军第一军军长,第一野战军由于环境所致,规模小于其他几大野战军,成立之初只有两大兵团,由王震和许光达分别担任兵团司令,这两位在1952年评级时都是标准的正兵团级。
而且不同于其他野战军,一野没有设立副兵团司令的职务,甚至兵团政委都是司令员兼任,因此,一野出身的将领,几乎没有副兵团级的,不像其他野战军,兵团司令之外,有的还设立了第一副司令、第二副司令,因此,其他几大野战军中正兵团级外,副兵团级干部也不少。
贺炳炎没能担任兵团级干部,以第一军军长的职务,兼任过成都军区司令员,1952年评为准兵团级,由于资历、战功都不错,1955年被评为上将军衔,成为唯一的准兵团级上将。
萧克将军情况类似,红军时期最高职务为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与贺老总一起率领红二方面军参加长征,抗战初期担任120师副师长,可以说是大将以上的资历,1952年军队评级被评为正兵团级,原因之一就是解放战争后期他的职务为四野第一参谋长。
四野前一任参谋长是刘亚楼,1949年4月,刘亚楼被任命为第14兵团司令员,率部南下,1952年评级,刘亚楼也是标准的正兵团级,萧克接任刘亚楼的职务,客观来说,野战军参谋长的实际级别可能略低于下辖兵团司令,若是此时有军队级别的话,四野参谋长或许对应副兵团级(可参考一野参谋长闫揆要、三野参谋长张震)。
刘亚楼由参谋长调任兵团司令,实际级别升了半级,为日后被评为正兵团级奠定了基础,萧克接任第一参谋长,实际级别也是对应副兵团级,不过,萧克的卓著资历,决定了他的军队级别下限是正兵团级,而不是仅仅依据彼时的职务。
上文说了,参谋长的实际级别要略低于下辖兵团司令,副参谋长的实际级别也就略低于下辖兵团副司令,按级别来说,参谋长对应日后的副兵团级(萧克资历显著,他的级别对应正兵团级),副参谋长也就对应日后的准兵团级或正军级,如果参考萧克,结合陈光的战功和资历,或许副兵团级更为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