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邓散木1962年发明的三用活动历,用来查农历和二十四节气”“我们眼前的是邓散木袖珍日记,里面都是两三毫米的小型草书,用文言书写,没有标点符号,16本日记我用时一年整理”……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位于金山区张堰镇的邓散木艺术馆特设馆长专题讲解,为慕名而来的观众深度解读每件藏品背后的故事,真挚分享个人收藏的心路历程。
自去年12月开馆以来,邓散木艺术馆吸引众多学者和市民参观。这座“小而美”的民办博物馆,静谧坐落于古镇一隅,正以其具有灵活性、执著性和带动性的深层力量,为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展馆内,可见邓散木相关历史文献、书法和金石篆刻方面的大量手稿,如毛笔和硬笔手稿、印论手稿、印稿、印蜕,印章、作品、临帖习字、信札、照片、证件、日记以及各类文具、工具及生活用品,均出自馆长张京军收藏的一千余种三千多件邓散木遗物,它们真实质朴、雅趣并存,经馆长详细生动的讲解,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不虚此行。
从个人珍藏到社会共享,让文物回归文化,离不开馆长一生的执着和努力。“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坐标,相比文字的间接性,它能让人直接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这么多年得以传承下来的文物稀少、珍贵,其中离不开人的精心呵护,这也是我们要很好继承和保护文物的意义。”从内蒙古包头博物馆的文物鉴定专家,到江南文房博物馆的创办者,再到邓散木艺术馆的馆长,在丰富的人生阅历中,张京军也获得了关于文化遗产守护的解答。
张京军研读古籍、结缘文物40余年。他1953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就对老物件、京剧展现出独特的兴趣,学生时代曾一人逛遍了前门大街两侧胡同的寄卖行。1979年,时年26岁的张京军开始博览古书,自学钻研古文字学,两年后读到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的《古书画鉴定概论》,初次了解便对这一行心生喜爱。1984年,张京军通过专业考试进入文物部门,在包头博物馆从事古书画、古印章、青铜器、瓷器等文物鉴定工作,以及考古、策展等工作,直至2002年退休。
2013年,他受委托,参与整理邓散木藏品,厘清全部藏品并编成目录。2016年,又在机缘巧合下,购入收藏并继续研究整理,并于2022年,用时一年整理出50多万字的《邓散木日记》及其《两汉官印考》等著作。
从2023年开始,怀着“送散木先生回家”的情节,张京军在上海多地辗转奔波几十次。经过一年多的奔走,最终在金山区、张堰镇的支持下,以张堰历史建筑为依托,正式成立邓散木艺术馆。
民办博物馆之路实属不易,资金紧缺、场地难寻、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张京军没有放弃,怀着博物馆情怀,凭借坚定的决心迎难而上,没有展柜就亲自设计,缺少讲解员就亲自上阵,一段时间来,由于专业性极强,没人能协助,张京军独立完成从文物鉴别、展品遴选、陈列布局,到展品说明文字的撰写,其中艰辛不言而喻。如今,70多岁的他仍每日坚守在书房案头,整理资料、潜心书写,为筹办《邓散木手迹文献展》《邓散木金石篆刻展》两项大展、出版《邓散木日记》及其学术著作、成立邓散木艺术研究会等事项倾注心血。
在邓散木艺术馆的会客厅里,还能见到馆长个人收藏的文房。退休后,他也开始专门收藏文房,被文房精雅的做工深深吸引,至今拥有300件明清的顶级文房。他将这些精品按材质分成10个系列,并各自成套,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极高。人间好物,“藏起来”不如“拿出来”——张京军又不辞辛苦前往内蒙古、广东、浙江及上海等地多个博物馆巡展,2020年在浙江绍兴,创办江南文房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古朴雅致、底蕴深厚的文房,传递悠悠长河里的绚烂文化。
作为一名优秀的收藏家、策展人,张京军表示:“我觉得这件事情值得做,好物多了,博而馆之,这就有了博物馆。还要面向大众,让文物释放出更大的文化能量。”
(张堰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