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款治疗皮肤病的基因疗法ZEVASKYN™以310万美元(约2200万元)的天价获批上市,单次治疗费用相当于一线城市一套豪宅的价格,而这仅是“天价药”冰山一角:全球最贵药物TOP10中,基因疗法霸占9席,价格从212万到425万美元不等,专攻罕见遗传病。

这些药物以“一次性治愈”为卖点,却因天价引发“救赎还是特权”的争议。

1.全球最贵药物TOP10

在生物医药领域,基因疗法正以其独特的治疗机制和显著疗效,为众多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然而,与之相伴的天价费用,却让无数患者望而却步,下面是全球最贵药物TOP10的榜单。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药智数据

1.Lenmeldy:价格高达425万美元,是目前全球最贵的药物,于2024年3月获批上市。它主要用于治疗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LD),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因ARSA基因突变,导致芳基硫酸酯酶A缺乏,无法正常代谢硫苷脂,进而造成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损害。Lenmeldy利用慢病毒载体,将编码芳基硫酸酯酶-A的ARSA转基因导入患者自体CD34阳性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中,通过一次性治疗恢复酶的表达,阻止或减缓疾病进展。

2.Hemgenix:定价350万美元,是一款针对B型血友病的基因疗法。由CSLBehring和uniQure开发,于2022年11月获批。B型血友病患者由于凝血因子IX基因缺陷,导致凝血因子IX缺乏,凝血功能出现障碍。Hemgenix基于腺相关病毒5(AAV5)载体,搭载凝血因子IX(FIX)基因变体(FIX-Padua),通过静脉给药,使基因在肝脏中表达FIX凝血因子,分泌后进入血液发挥凝血功能,理论上一次给药长期有效,可显著减少患者出血事件,降低对凝血因子输注的依赖。

3.Elevidys:售价320万美元,是首个获批用于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基因疗法,2023年由SareptaTherapeutics推出。DMD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肌肉疾病,发病率约为1/3300,由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失活突变引起。患者体内抗肌萎缩蛋白严重缺乏,导致肌纤维变性,肌肉组织结构紊乱和功能丧失。Elevidys将功能保存最佳的截短型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嵌入rh74型腺相关病毒载体,导入患者肌纤维中,期望恢复肌肉功能。不过,其疗效存在一定争议,FDA是基于替代终点(患者骨骼肌中观察到截短型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加速批准其上市。

4.ZEVASKYN™:以310万美元的价格位列第四,用于治疗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患者的伤口。RDEB是一种由COL7A1基因突变引起的罕见遗传性皮肤病,患者因缺乏VII型胶原蛋白,皮肤脆弱,反复形成水疱和慢性伤口,严重时伤口可覆盖超过80%的体表面积,还会伴随感染、疼痛和系统性并发症,显著缩短寿命。ZEVASKYN是全球首款自体细胞基因疗法,采用患者自体细胞经基因改造表达功能性胶原蛋白,制成细胞片局部应用于伤口。临床试验显示,经其治疗的伤口有81%达到了50%或更高的愈合率,疼痛也明显减轻。

5.Skysona:价格为300万美元,用于治疗儿童脑白质营养不良(CALD),这是一种X连锁的隐性遗传神经退行性疾病,由致病基因ABCD1的突变引起。CALD患者发病通常在幼年时期,95%以上为男性患者,若不及时治疗,病情会恶化为神经系统功能严重丧失,引发沟通障碍、失明,甚至自主运动能力完全丧失。Skysona通过对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回输后使其跨越血脑屏障迁移到大脑中,植入并表达相关酶,有助于分解有害的硫酸盐蓄积,阻止疾病进展,改写患者生存轨迹。

6.Roctavian:针对A型血友病,价格290万美元。A型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Ⅷ基因缺陷,导致凝血因子Ⅷ缺乏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Roctavian以AAV5为载体,通过静脉给药,递送外源性B结构域删除(Bdomaindeleted,BDD)的FⅧ变异体基因,使其在肝细胞定向整合和高效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单次注射可减少患者对凝血因子的需求。

7.Rethymic:281万美元的高价用于治疗先天性无胸腺症。先天性无胸腺症患者因自身胸腺发育不全或缺失,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容易受到各种感染。Rethymic是目前针对该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尽管价格高昂,但在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不过目前尚无其他有效替代方案,患者只能依赖此药。

8.Zynteglo:定价280万美元,用于治疗β-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患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异常,需要定期输注红细胞。Zynteglo是蓝鸟生物研发的基因疗法,通过干细胞移植,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使患者能够自身合成正常血红蛋白,从而免除长期输血的痛苦。

9.Casgevy:价格220万美元,用于治疗β-地中海贫血,由Vertex和CRISPRTherapeutics开发。它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对患者造血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纠正致病基因,使细胞能够产生正常的血红蛋白。然而,该疗法仅能惠及部分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且存在专利壁垒,限制了其他药企的仿制。

10.Zolgensma:诺华公司的Zolgensma售价212.5万美元,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SM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SMN1基因突变导致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缺乏,引起肌肉无力、萎缩。Zolgensma通过一次静脉注射,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体内,改善运动神经元功能,是首个获批的SMA基因疗法。

这些药物的高昂定价并非偶然,其背后是研发、生产与市场的复杂博弈。

2.天价背后

基因疗法的天价标签背后,是技术、生产与市场逻辑交织的复杂现实。

以治疗皮肤病的ZEVASKYN™(310万美元)为例,其研发和生产成本堪称“黑洞”。该疗法需采集患者自体皮肤细胞,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递送技术修复COL7A1基因缺陷,随后体外培养生成表皮片。这一过程涉及细胞库建立、病毒载体生产、质量检测等数十道精密环节,单批次生产耗时数月且容错率极低,仅生产成本便超百万美元。若某一环节失败,整批药物可能报废,风险与成本层层叠加。

这种高昂成本在罕见病领域尤为突出。例如治疗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LD)的Lenmeldy(425万美元),全球患者仅数百例。药企无法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每位患者需承担研发、生产及长期随访的全链条费用。OrchardTherapeutics为开发Lenmeldy投入超10亿美元,而MLD患者年新增病例不足百人,定价若不突破400万美元,企业将难以回本。这种“定制化生产+小众市场”的模式,成为基因疗法价格高企的核心逻辑。

然而,天价并非全然“不合理”。从长期医疗经济学视角看,基因疗法可能更具性价比。以隐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为例,传统护理需每日换药、预防感染,患者年均费用超50万美元,终身成本轻松突破千万。而ZEVASKYN单次治疗即可实现81%伤口愈合,且疗效持续数年。对医保系统而言,一次性支付310万美元反而减轻了长期负担。药企也借此强调“为疗效买单”的合理性——治愈性疗法虽贵,却可能终结患者数十年的痛苦与支出。

市场机制在此过程中扮演双刃剑。罕见病赛道的高风险与高投入,迫使药企通过天价覆盖成本并吸引资本持续投入;但另一方面,这种逻辑也将生命救赎异化为“奢侈品”,加剧了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公。

如何平衡创新激励与患者可及性,成为基因疗法时代最棘手的命题。

3.伦理困境

基因疗法的天价标签不仅暴露了医疗资源的分配失衡,更将医学伦理推向拷问的焦点。

在支付层面,这种不平等已形成鲜明的全球割裂:美国依赖商业保险分期付款,如ZEVASKYN™(310万美元)允许患者分5年支付,年均62万美元,但仍将中低收入家庭拒之门外;欧洲尝试“疗效挂钩”模式,如德国要求药企在Hemgenix(350万美元)治疗无效时部分退款,但复杂评估体系拖慢落地进程;而发展中国家则几乎被排除在游戏规则之外——印度RDEB患者超万人,却无人能用上ZEVASKYN,只能依赖传统敷料,忍受终身换药的痛苦。

技术垄断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公。以CRISPR疗法Casgevy(220万美元)为例,其核心专利被Broad研究所和CVC团队掌控,Vertex为获得授权支付超2亿美元。专利壁垒不仅推高成本,更限制技术普惠:非洲β地贫患者超10万,但Casgevy仅在欧洲上市,且定价远超当地承受能力。即便有药企试图仿制,CRISPR技术的专利丛林和诉讼风险也令其望而却步。这种“技术私有化”将救命的科学成果变为资本逐利的工具,背离了医学的普惠初衷。

更残酷的现实是,许多罕见病患者在天价药面前毫无选择权。先天性无胸腺症患者若无法支付Rethymic(281万美元),只能等待免疫系统崩溃;Zynteglo(280万美元)虽能根治β地贫,但全球仅15%患者有机会接受治疗。当生命延续被标上明确价码,医学便沦为“价高者得”的残酷市场。而药企的辩护逻辑——“传统疗法终身成本更高”,实则是将患者置于“即刻破产”与“缓慢死亡”的两难抉择中。

4.结语

天价药的存在,是医学辉煌与资本逻辑的双面镜。它们为罕见病患者点燃希望,却也将生命标价成奢侈品。未来,破解“天价困局”需多方合力:推动通用型基因编辑技术降本、探索“按疗效付费”等创新支付、加强全球医疗协作。唯有让尖端科技走出“天价神坛”,才能实现“治愈权平等”的终极愿景——毕竟,生命的价值,不应被价格定义。

参考来源:药智数据、公开资料整理

声明:本内容仅用作医药行业信息传播,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药智网立场。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