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海南频道

人民网三亚5月17日电 近日,一名26岁男患者在某海岛高温高湿环境中训练时突发热射病,生命危在旦夕。经过“空中接力”,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以下简称“海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与多科室联合救治,最终在这场与“热魔”较量中获胜,使患者转危为安,于日前康复出院。

在气温28℃、湿度82%的闷热环境下剧烈运动后,青年男子马某突发意识错乱,体温飙升至40.9℃,被紧急送至岛上医院,经初步诊治为病毒性脑炎,予以对症治疗,后病情逐渐加重,于是向海南医院求救。

在接到请求急诊信息后,海南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王涛远程进行会诊,初步诊断患者马某患上“热射病”,并做出救治方案:第一,患者病情危重,现场条件有限,立即飞机转运;第二,紧急对患者做降温处理,考虑到转运途中条件有限,应利用冰水浸湿被单后全身覆盖。

尽管应对措施安全到位,但在直升机空中转运患者途中,因发生高热,患者一直躁动不安,让同机医务人员的一颗心一直吊在嗓子眼里。好在有惊无险,3个小时后终于顺利抵达海南医院。现场接机医护人员按照热射病救治流程,予以患者快速降温、镇静、气道保护治疗。此前,刘杰主任带领重症医学科团队做好接受准备,呼吸机安装管路、冰毯机、冬眠药物放入输液泵、血液净化机装机预充。

患者到院时体温降至38℃以下、躁动有所控制。但由于高热时间长,全身多器官热损伤已经形成,各项指标显著升高、凝血功能紊乱,血小板直线下降。海南医院立即组织由热射病专家组组长宋青主任,副组长宋景春主任、高燕主任及重症医学科刘杰主任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会诊,确定患者为热射病特重型,需按照“十早一禁”治疗原则做快速强化治疗。

宋青主任说,考虑到患者高热时间长、转运途中躁动,存在明显的热射病脑损伤,在血液净化的同时予以亚低温脑保护,并通过唯截流、重症超声评估液体容量负荷及体内液体分布,精准调控液体平衡,“防止液体过少导致器官进一步损伤,同时避免了液体过负荷组织水肿造成的器官二次打击。”


患者获救后与医护人员合影。海南医院供图

经过数天的精心治疗。患者小马体温逐渐稳定,神志转清,各脏器功能逐渐恢复后,转入急诊病房做进一步治疗。

“热射病救治核心是降温与器官支持,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海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刘杰主任说,这个病例的救治难点在于凝血功能紊乱、如何避免双重打击下的器官后遗症的产生。团队通过24小时动态监测核心体温、个体化调整血滤参数、多种方式评估肌体液体容量、精细化调整治疗方案,成功阻断了病情恶化链条,保证了器官功能快速康复。

历经两周的系统治疗,小马自主下床活动,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均恢复正常。转出ICU时,他向医护团队衷心感谢:“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海南医院专家提醒,随着夏季临近,热射病进入高发期。海南医院热射病防治专家强调:户外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及时补水”原则,若出现头晕、高热、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采取降温措施并及时就医,黄金1小时救治窗口期至关重要。(李学山、尹健源、汪承丰、胡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