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繁衍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主线任务,就好比是手机的出厂设置一样,自带一些功能。对于任何生物而言,生存与繁衍的本能毫无疑问是无法格式化的存在。至于人类文明中的法律、宗教、习俗与各种文化,都是后来添加进去的元素,相当于手机上的各种应用软件。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喜好,也就造就了习惯使用不同的应用软件。而不同地域的人类,又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则与信仰。但核心功能并没有什么不同,就是以生存和繁衍为主要任务,其余都是次要任务,并且所有的次要任务都服务于主要任务。



人体自带奖赏与惩罚的功能,比如对获取食物与求生的行为会给予大力支持,在感到饥饿的时候,大脑会对食物有关的一切信息变得更加敏感,在获取食物的同时会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等令人产生愉快的激素。如果饥饿的状态仍然存在,那么人体就会持续释放让人感到压力的激素,如高水平的肾上腺素会使人付诸于行动而寻求食物。

繁衍的需要通常会在生存得到保障以后而产生,毕竟如果连当下的危险都尚未解除,就去寻求配偶。不仅缺乏动力,也没有足够的能量来源支配自身的行动,难免遭遇异性的拒绝。在原始丛林里,雄性追求异性不仅要有强健的体格,还得保障自己和配偶免受饥饿。而雌性也往往钟情于那些能够提供食物和生存保障的雄性作为伴侣,共同哺育后代。



人类的祖先也同样如此,即使到了现代社会,物质水平的提升,可以解决世界上大多数人的饥饿问题,但依然改变不了生存繁衍的底层逻辑。人类的压力并没有因为物质的丰裕和科技的诞生而减轻多少,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例如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不必为了明天的食物而担忧,也不必像远古的祖先那样,昼夜都要防备野兽的侵袭。但工作带来的压力,生活成本的增加,以及社会评价与道德要求的约束,使得人们不得不承受着与原始的祖先相当的压力。



既然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是围绕生存繁衍而展开的,那么现代社会里的学习、工作与各种社交,都是生存繁衍这项任务系统中的各个子任务。而人体又自带一些与生俱来的功能,如奖惩机制。

在班级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人不仅仅只是自我的成就感,还会提升个人的尊严、威望与各种正反馈,使得学习的道路变得宽阔而敞亮,为将来谋求满意的工作与心仪的对象而铺平道路。

而学习成绩倒数的人,就不光只是自我价值感欠缺那么简单了,同时带来了低尊严与低威望,在老师与同学之间也不那么受欢迎。可想而知,走出校门后谋求工作也不那么容易,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就难以完成繁衍的任务。



所以我们总是会看到步入社会以后,那些长期失业的人,不是孤僻不合群,就是有着各种各样不适应社会环境的表现,如各种身心障碍等。除了没有稳定的工作与收入来支持生活支出,同时增加了心理上的压力,焦虑、抑郁或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也司空见惯。这些人不仅困扰于物质的贫瘠,也饱受着精神上的折磨。这仿佛是一种“惩罚”,其结果就是基因终止延续。

而那些工作稳定,收入可观,并且人缘极好,社交圈广的人,不仅体验着丰厚的物质带来的享受,也有更多的择偶机会,更容易博得异性的欢心。这更像是一种“奖赏”,其结果是获得基因的延续权。



一个人是否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取得有利条件,获取足够资源,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完成生存与繁衍的任务,同时获得相应的正负反馈。完成任务或正在完成中会获得“奖赏”,感受愉悦。无法完成任务或生活偏离主线任务,则给予“惩罚”,感受焦虑。

这也是为什么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一旦失业,又没有伴侣的情况下,压力会异常的大。有稳定的工作,有信任的伴侣,以及充满希望的后代,就会过得相对幸福。其实这些都是大自然构筑的一套规则,目的也就是为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与种群,能够尽最大可能保障生存与获得繁衍的机会。

作者|蔡银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