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明远,你那边有情况吗?无线电里听到你呼吸加快了。"
王建国沙哑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出。
张明远的手不受控制地颤抖着,喉咙像被冰雪封住,一时间说不出话。
"队长?张队长!回答一下!"
年轻队员李阳急切的声音接着响起。
"我...我看到了一条巨大的黑色物体,在冰面上蜿蜒移动,长度至少有15米..."
张明远深吸一口气,南极零下数十度的寒风灌入肺部,刺痛感让他略微清醒,
"它像条巨蛇,但这里不可能有蛇...我得架起望远镜仔细看看。"
通讯那头沉默了两秒,王建国低沉地说:"别轻举妄动,我们马上赶过去。"
张明远放下对讲机,双手握紧望远镜,缓缓举至眼前。当他终于看清那黑色物体的真相时,一股寒意从脊椎直窜到头顶。
2023年10月,哈尔滨机场。
"爸,你真的又要去?"
张小北站在安检口外,十八岁的少年脸上写满了不情愿。
张明远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动作有些僵硬:
"只有半年,很快就回来。等我回来,正好参加你的高考,然后陪你上大学。"
张小北别过脸去:"每次都这样说,上次说好参加我成人礼,结果呢?南极那些冰比我重要是吗?"
"小北,爸爸工作..."
"知道了知道了,国家需要你,科研需要你。"张小北打断道,"反正家里不需要你就是了。"
话音未落,张小北转身离去,留下张明远一人站在人来人往的机场,手中拿着准备送给儿子的礼物——一本《极地生物图鉴》。他默默将书塞回背包,心中百味陈杂。
张明远,四十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资深科考员,十年极地科研经验,在同行中享有盛誉。同事们都称他为"冰面上的孤狼",不仅因为他作业时的专注和警觉,更因为他鲜少言笑的性格。
没人知道,十年前,他还是个快乐的家庭男人。那年,妻子查出晚期肺癌,三个月后离世。
当时的他,刚刚收到极地研究中心的录用通知,本想婉拒。
妻子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明远,去吧,带着我的那份一起去看这个世界。"
从此,张明远将自己完全投入到极地科研工作中。他的母亲帮忙照顾儿子,而他则在南极与北极之间往返,用科研填补心中的空洞。这一去,就是十年。
飞机上,张明远翻开工作手册。第四十次中国南极科考队,他是生物观测组组长。本次任务,除了常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外,还有一项特殊任务:观测记录南极冰层异常融化区域的生物活动情况。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南极冰层加速融化,许多冰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区域开始暴露出来,这让科学家们既担忧又兴奋——担忧的是生态系统的未知变化,兴奋的是可能发现被冰封的古老生物或历史遗迹。
窗外,云层翻滚,张明远的思绪也随之飘向远方。他掏出手机,屏幕上是张小北五岁时的照片,那时候他还会扑在自己怀里撒娇。如今再见面,只剩下尴尬与沉默。
"先生,需要毯子吗?"空姐的声音打断了他的回忆。
"不,谢谢,我不冷。
"张明远客气地回答。南极的寒冷他早已习惯,却始终无法适应亲情的冰冻。
南极中山站,位于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依斯峡湾的伊丽莎白公主地,是中国在南极大陆建立的第二个科学考察站。
11月的南极,正值极昼季节,太阳24小时不落,冰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远处的冰盖如同无边的白色海洋。
直升机缓缓降落在站点附近的平台上。张明远抬头看了看,天空蔚蓝如洗,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着。
他深吸一口气,南极特有的清冽空气充满了肺部,带着某种纯净的疼痛感。
"老张!这边!"
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王建国,五十五岁,极地气象学家,也是张明远多年的好友。
两人紧紧拥抱。
"你又瘦了。"
王建国上下打量着他,"这次准备好接我的班了吗?两年后我退休,这片冰原就交给你了。"
张明远勉强笑了笑:"先完成这次任务再说吧。"
王建国拍拍他的肩膀:"走,先安顿下来,晚上队长要开会。对了,这次分配给你的新助手李阳,清华的博士,聪明得很,就是太毛躁。"
中山站的主楼内,暖气开得很足。
张明远把行李放进了自己的房间——十平米左右的空间,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一个衣柜,还有一个小窗户,窗外是一成不变的白色世界。这样的房间,他已经住过很多次,简单而熟悉。
墙上挂着一张照片,是上次科考队全体队员的合影。照片最后一排,张明远面无表情地站着,像是被硬拉进镜头的路人。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妻子的,一张是儿子的,小心地贴在床头。
晚上七点,会议室里坐满了人。队长刘维东是位六十岁左右的老科学家,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矍铄。
"各位同志,欢迎来到中山站。"
刘队长清了清嗓子,
"今年的南极科考任务尤为重要。根据卫星数据,南极大陆冰层融化速度加快,尤其是我们站点东南方向的D区域,融化特别明显。"
刘队长指着投影仪上的卫星图像:
"这次科考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调查D区域的冰层变化和生物活动情况。这个区域在二十年前曾经是一片坚冰,现在已经出现了多处裂缝和融化区。"
张明远盯着那片区域,若有所思。
二十年前,那是他恩师陈教授带队考察的地方,后来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中失联,五人全部遇难,直升机也永远地消失在茫茫冰原之中。
那次事故成为中国南极科考历史上的痛,也是张明远选择这条路的原因之一。
"张明远。"
刘队长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你负责D区域的生物观测,王建国负责气象监测,还有新来的李阳协助你们。"
会议结束后,一个年轻人兴冲冲地走到张明远面前:
"张老师好!我是李阳,您的助手。我读过您所有的论文,尤其是关于极地微生物适应性的研究,太精彩了!"
李阳二十六岁,圆脸,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说话快而激动,像个永远用不完精力的大男孩。
张明远点点头:"明天早上七点,装备室集合,我们去D区域做第一次勘测。"
"太好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看传说中的南极生物了!"
李阳兴奋地搓着手。
回到房间,张明远打开电脑,开始查看D区域的历史资料。资料很少,大部分记录在二十年前的事故中丢失了。
他点开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是他多年来私下收集的关于那次事故的所有信息:气象记录、搜救报告、最后一次无线电通讯的记录...
"陈教授,这次我可能有机会,找到您当年的痕迹。"张明远喃喃自语。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老母亲发来的信息:
"明远,小北今天考试第一名,但他不愿意告诉你。那孩子嘴硬心软,其实很想你。"
张明远的手停在键盘上,想回复又不知道说什么。
他该为儿子骄傲,但又有什么资格?这么多年,缺席的生日,错过的成长,错失的陪伴...他欠儿子太多。
外面,极昼的阳光依然明亮,南极没有黑夜,但张明远的心却始终被一片阴影笼罩。
清晨六点,张明远已经起床。南极的"早晨"只是时钟上的概念,窗外依然亮如白昼。
他换上保暖内衣,穿上防寒服,检查了三遍装备:GPS定位仪、取样工具、记录本、相机、应急食品、无线电通讯设备、高倍望远镜、急救包...每一项都一丝不苟。
装备室内,李阳已经等在那里,比约定时间提前了半小时。
"张老师,我带了额外的电池和手套,南极的电池消耗特别快。"李阳热情地说。
张明远微微点头:"考虑得不错。第一次来南极,多带些备用物资总是好的。"
王建国踱步进来,手里拿着一个气象监测仪:
"两位,看新玩具,可以实时监测方圆五公里内的气象变化,云图、气压、风速、温度,一应俱全。"
三人穿戴整齐,坐上雪地摩托,向D区域进发。
南极的冰原辽阔无垠,蓝白色的冰雪在阳光下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雪地摩托在平坦的冰面上前行,扬起细碎的雪粒。
视野中,除了冰雪,偶尔能看到几只阿德利企鹅远远地站立或行走,黑白相间的身影在纯白的背景下格外醒目。
"张老师,您在南极见过最神奇的生物是什么?"李阳在通讯器中问道。
张明远想了想:
"南极磷虾群。汇聚时如同海洋中的一条巨龙,数量之大、规模之壮观,难以形容。"
"我听说南极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发生变化,是因为气候变暖吗?"
"是,也不全是。"
张明远回答,
"气候变化是一个因素,但生物适应性远超我们想象。有些微生物在冰层下存活了数万年,甚至可能有更多我们尚未发现的生命形式。"
D区域距离中山站约30公里,海拔较低,靠近冰架边缘。三人经过两小时的行程,终于抵达目的地。
"看那边!"
王建国指着前方,"冰面出现了明显的融化痕迹。"
张明远下车查看,这里的冰面与其他区域明显不同,表面不再平整,而是出现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坑洼和水洼。阳光照射下,冰面反射出奇异的蓝色光芒。
"温度比基地高3.5度。"
王建国看着仪器说,"不太正常。"
张明远蹲下身,从背包中取出取样工具,小心地从一个水洼中采集了水样。
"李阳,帮我记录一下,D区域1号采样点,表面融水,pH值6.8,温度零上2度。"
李阳迅速记录在平板电脑上,同时拍下现场照片。
三人分头在区域内采集样本,记录数据。张明远特别关注冰层下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活动,这些微小的生命形式可能是南极生态系统变化的先行指标。
中午时分,三人在一处相对平坦的冰面上休息,吃简单的午餐——压缩饼干、巧克力和热茶。
"张老师,您在南极工作这么多年,不想家吗?"李阳突然问道。
张明远的手顿了一下,继续往杯子里倒热茶:"想,但工作重要。"
王建国摇摇头:"老张,小北今年高考吧?"
"嗯,六月份。"
"会去参加吗?"
"计划是五月底回国,正好赶上。"张明远语气平淡,但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
"你应该多陪陪孩子。"
王建国叹息道,"我最大的遗憾就是错过了儿子的成长。现在他在大连工作,一年难得见一次。"
张明远没有回答,只是望向远处的冰原。
下午,三人继续工作。张明远独自来到一处冰裂缝边缘,这道裂缝宽约一米,深不见底,像是冰层的伤口。他小心地靠近,用强光手电照进去。
光束照亮了裂缝内部,冰层内部呈现出不同的纹理和色彩,仿佛时光的年轮。突然,光束照到一个反光的物体,埋在冰层中,距离表面约三米深。
张明远调整角度,仔细观察。那是一个金属物体,嵌在冰层中,可能是某种设备的碎片。他拍下照片,标记了位置,准备明天带冰钻来取样。
第二天早晨,张明远带上冰钻,准备探查冰层下的金属物体。
张明远熟练地操作着冰钻,在指定位置钻取冰芯样本,同时用便携式仪器测量冰层厚度和温度。
数据再次证实了气温异常:此处冰层比去年同期薄了近20厘米,表面温度也高出往年同期近1.5度。
正当他专注记录数据时,余光突然捕捉到远处冰面上有什么东西在移动。
在纯白的世界里,任何异常都特别醒目。
张明远抬头望去,约500米外的冰面上,一条黑色的细长物体正在缓慢蜿蜒移动。
"这不可能..."
张明远喃喃自语,迅速从背包中取出小型望远镜。通过望远镜,他初步估计那黑色物体长度约15米,形态酷似一条巨大的蛇。
南极没有蛇。这是每个极地科考人员都知道的常识。南极的环境恶劣,不可能有爬行动物生存,更不用说如此巨大的生物。
张明远立即通过对讲机联系基地。李阳和王建国接到消息后,立刻驱车前来支援。
半小时后,三人站在张明远最初发现"怪蛇"的位置,但那黑色物体已经不见踪影。
"你确定你看到的不是海豹或企鹅?"王建国皱着眉头问道。
"不可能是海豹或企鹅,"
张明远坚定地摇头,"它至少有15米长,像条巨蛇一样在冰面上蜿蜒前进。"
李阳兴奋地说:
"会不会是未知生物?南极冰层下可能隐藏着我们不了解的生态系统!如果真的发现新物种,那可是轰动全球的大事!"
王建国显得更为冷静:
"别太兴奋,南极虽然神秘,但也有科学规律。我们先沿着张队看到的方向搜索,说不定能找到线索。"
三人分头在冰面上搜寻,约一小时后,李阳的呼叫声从对讲机中传来:
"张队!王队!快来!我好像发现了什么!"
张明远和王建国迅速赶到李阳所在的位置。只见冰面上有一道细长的黑色痕迹,像是什么东西爬行留下的轨迹,通向远处一片略显凹陷的冰面区域。
三人小心翼翼地沿着痕迹前进,走了约200米后,张明远突然示意大家停下:
"前面冰面有异常,可能不太稳固,我们需要测量一下再决定是否继续前进。"
正当他们准备架设测量设备时,远处的凹陷冰面突然有动静。
一条黑色的"怪蛇"缓缓露出冰面,在阳光下蜿蜒移动。
"就是它!"
张明远激动地指着远处,"快,把高倍望远镜和摄影设备架起来!"
李阳手忙脚乱地架设起三脚架和高倍望远镜,王建国则拿出专业摄像机开始记录。张明远深吸一口气,将眼睛贴近望远镜的目镜。
透过高倍望远镜,那条"怪蛇"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当张明远终于看清其真实面目时,一股寒意从脊背直冒上来,额头瞬间布满冷汗。
"这不是蛇......"
他的声音微微发颤,“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