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携“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实现了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的壮举。五年之后,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再度传来佳讯。



5月18日,“天问二号”探测器已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完成技术区的总装、测试、加注等准备工作,并成功转运至发射区。官方消息显示,近期中国将按计划进行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与联合测试演练,预计于5月底择机发射。



值得关注的是,“天问二号”的探测目标并非火星,而是将致力于对小行星和彗星进行探索,标志着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在探索领域上更加多元化,进一步拓展了深空探测的范围。这不仅是中国深空探测能力的又一次显著提升,更预示着中国将在未来探索宇宙奥秘的征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为何我国天问二号放弃火星探测?

近期,关于中国天问二号任务调整的讨论引发关注。尽管天问一号成功完成了火星探测,但天问二号并未延续火星探测目标,而是转向近地小行星和主带彗星。



这一改变并非意味着中国放弃火星探测,而是出于战略性的考量,体现了深空探测发展路径的优化与技术积累。

火星探测作为深空探测的重点,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长周期通信延迟、高精度轨道设计、高风险的进入、下降、着陆(EDL)过程以及恶劣的火星环境等。相较之下,天问二号的目标选择规避了上述技术难点。

近地小行星探测可利用地球引力弹弓效应节省燃料,采样返回技术可借鉴嫦娥五号的经验。而主带彗星探测则无需着陆,仅需伴飞即可获取关键数据。这体现了天问二号任务在技术可行性与科学价值间的平衡。



更重要的是,天问二号的技术验证将为后续深空探测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小行星附着采样技术将直接对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十分有利,对弱引力天体轨道控制的实践将为未来的火星卫星探测乃至更遥远的深空任务积累经验。此外,长时间的星际飞行将验证激光通信、人工智能制导等前沿技术。

天问二号任务的调整并非放弃火星探测,而是深空探测战略的优化,是对未来更具挑战性任务的技术预演和经验积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科学价值。

天问二号探测的目标,有哪些亮点?

“天问二号”任务已进入发射倒计时,预计于五月底启程,奔赴遥远的太阳系边缘,对两颗极具科研价值的天体展开前所未有的近距离探测。本次任务将目标锁定为地球“准卫星”2016HO3及主带彗星311P。



2016HO3作为一颗独特的“准卫星”,以其与地球共振的轨道运行,构成太阳系动力学研究的绝佳样本。科学家们推测,这颗小行星可能保存着太阳星云凝聚早期的原始物质,如同一个封存了46亿年时空信息的“活化石”。对其进行研究,有望了解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以及小天体的角动量演化机制。

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小行星带的311P彗星,则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彗星的认知。作为首颗被确认的主带活跃彗星,其持续喷发的尘埃尾迹暗示着地下冰层升华的神秘机制。天问二号将着重解析其稳定轨道与挥发物质喷发活动,揭示主带彗星的水冰储量,从而修正现有的太阳系水资源分布理论。

“天问二号”探测器搭载了先进的科学载荷,将对两颗天体进行高精度轨道测定、表面成分采样,并捕捉彗发演化过程与尘埃粒子特征。



此次任务不仅将填补主带彗星研究的空白,更将验证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的关键技术,为未来的深空探测和资源开发奠定坚实基础。这场跨越3亿公里的星际之旅,无疑将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提供宝贵的数据和全新的视角。

最后:战略定位

中国深空探测秉持“探月工程”与“行星探测”双线并行的战略模式。继“天问一号”圆满完成火星“绕、着、巡”探测任务之后,“天问二号”肩负起“近地小行星采样返回”与“主带彗星探测”的双重使命。

此项规划体现了“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渐进式推进原则。近地小行星探测旨在验证行星际飞行、精准着陆采样等关键技术,为后续更深远的行星探测积累宝贵经验。同时,主带彗星的研究聚焦于太阳系早期物质,与火星探测形成科学互补,共同探索太阳系起源与演化之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