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太阳系当作一个天体“邻里图”,那么谁是地球最近的“邻居”?很多人会下意识回答:金星或火星。但根据NASA在2019年发布的一项轨道分析模型,与地球“平均距离最近”的行星,其实是水星。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颠覆认知?更令人诧异的是:这个“最邻近”的星球,却是人类航天器最难靠近的目的地之一。为什么一颗如此靠近的行星,反而成了航天史上的“硬骨头”?它到底难在哪里?我们又是如何尝试靠近它的?

水星,近得惊人,远得离谱

从平均距离看,水星与地球大约相隔0.91个天文单位(约1.36亿公里),比火星的1.52个天文单位还要近得多。

甚至在某些时候,它比金星还“靠得更紧”。



那为啥这么多年,登上火星的探测器一个接一个,水星却几乎无人问津?NASA到目前为止只发射过两艘针对水星的探测器:水手10号(1974年)和信使号(2004年),欧洲和日本合作的“贝皮科伦坡号”也预计要到2026年才正式进入环绕轨道。

水星的“难追”,首先难在轨道力学上——它虽然“近”,但靠的是“低轨抢跑”,不是“高铁直达”。因为它离太阳太近了。



想靠近水星,先得“刹住车”

在太空中,并不是距离越近就越容易抵达。因为所有行星都在绕太阳运行,飞船如果要“从地球轨道跳到水星轨道”,不是简单地“往里飞”。

要降低自己的轨道能量,必须对抗太阳的引力,让飞船“掉头减速”。



换句话说,去水星不是加速,而是慢慢“滑”过去——这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极其困难。

在地球上,飞船发射大多是为了加速,比如去火星、木星都要借助“引力弹弓”提升速度。但飞去水星,要做的是让飞船逐步“失速”。



NASA的“信使号”用了6年时间、6次引力辅助(包括地球、金星、水星),才勉强让飞船进入水星轨道,而且还不是直接着陆——只是“绕着它转”。

这就是最核心的技术难题之一:如何让航天器精准减速,在太阳的强引力场内控制姿态与速度。

靠近太阳的“烧烤考验”

还有个极其现实的问题:热。



水星距离太阳最近,白昼温度高达430°C,夜晚却骤降至-180°C。这不是普通航天器的耐热罩能扛得住的。

飞船在接近水星的旅途中,会持续暴露在太阳辐射中,接受比地球轨道上高7倍的太阳能量



信使号为了活下来,不得不装备高反射率的隔热罩,还设计了“背对太阳”的飞行姿态,像是给飞船撑起一把永远不倒的遮阳伞。

但这还不够。信使号每完成一次轨道修正,都要“点一次刹车”,每一次燃料计算都必须极其精确。



哪怕一个姿态失控,就可能在几小时内“飞向太阳”,成为它引力下的一颗太空“尘埃”。

“贝皮科伦坡”:人类挑战极限的航天实验

2018年10月,欧洲与日本联合发射了贝皮科伦坡号,目标是成为人类史上第三个探测水星的任务。



这艘探测器采用“双体结构”:欧洲负责轨道器,日本负责磁场与等离子体研究。但最吸引眼球的,是它采用了太阳能电推进系统——这是一种低推力、长时间工作的推进技术,可以实现微小而持续的速度调整,非常适合慢慢“贴近”水星。



但要完成轨道注入,它仍然要进行9次引力辅助飞行,预计到2026年,才有可能稳定环绕水星。

这意味着:从地球飞到水星,需要8年时间。

这比登火星、甚至木星还要“拖”,哪怕它是平均距离最近的那颗行星。



结尾

水星就像你家的“隔壁邻居”,看起来咫尺可达,却因地形险恶、空气稀薄、热浪炙烤,成了“难以攀登的山”。

我们不是不想靠近它,而是想靠近它,必须跨越更多看不见的门槛。

它考验的不只是航天器的速度和防护力,更挑战着人类对太空物理极限的理解与突破。所以,水星不是被遗忘的星球,它是一个被现实逼迫暂时绕开的难题。

我们总会靠近它,像所有科学征程一样,只是需要时间、技术,和不止一次的失败尝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