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在大街上,不少人已经被热得直冒汗。超市里的空调被、凉席销量蹭蹭往上涨,便利店的冰镇西瓜和绿豆汤也成了抢手货。这才5月中旬,大家就开始琢磨:今年夏天会不会热成“蒸笼”?


就在这两天,2025年三伏天的时间表终于官宣了!

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到8月18日结束,总共30天,是近年来少见的“短三伏”。

具体来说,初伏是7月20日到7月29日,中伏7月30日到8月8日,末伏8月9日到8月18日。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啥有的年份三伏天是40天,今年却只有30天?”


这就得从老祖宗的“夏至三庚数头伏”说起了。

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日,今年夏至是6月21日,第三个庚日正好落在7月20日,而且中伏和末伏都是10天,所以就凑成了30天的三伏天。


最近刷短视频,总能看到“今年是最热夏天”的预测。那2025年三伏天到底会不会热到离谱?

咱们得先看看气候大背景。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报告说,今年可能出现“双重拉尼娜”现象,也就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连续两年异常变冷。

这种情况在21世纪只出现过3次(2000年、2011年、2021年),每次都会带来气候“大震荡”。

比如2021年的拉尼娜,就让2022年夏天多地出现40℃以上的极端高温。


不过大家也别慌,拉尼娜虽然有“制冷属性”,但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就像开了“暖气外挂”。

气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高了1.55℃,而2025年预测夏季全国平均气温还会偏高0.5-1℃,高温日数也会明显增多。

具体到全国范围,传统的高温城市如重庆、武汉、南京等地,可能出现15-20天35℃以上的高温天气;

华北平原和关中地区的高温持续时间预计较往年延长5-7天;

而华南沿海地区因台风活动频繁,可能出现“高温高湿”的桑拿天,体感温度往往比实际气温高出3-5℃。


三伏天的热,其实是地球“蓄热”的结果。

从夏至开始,太阳直射点虽然慢慢南移,但北半球接收到的热量还是比散失的多。

就像烧开水,虽然关火了,但水壶里的水还会持续升温一阵子。到了三伏天,地表的热量积累达到顶峰,再加上空气湿度大,汗液蒸发变慢,人就会感觉又闷又热。


另外,副热带高压这个“大boss”也在背后推波助澜。

三伏天里,副高牢牢控制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锅盖”,把热气死死压在地面上,还阻止冷空气南下。这就是为啥一到三伏天,天空总是蓝蓝的,但气温却居高不下。

对华北平原地区来说,周围没有高山阻挡,热气更容易聚集,所以夏天的体感温度往往比实际气温还高3-5℃。


老一辈人对付三伏天自有一套办法。比如“头伏饺子二伏面”,伏天里人容易食欲不振,饺子和面条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开胃解馋。还有“冬病夏治”的说法,虽然不能贴三伏贴,但可以多吃点姜、喝喝绿豆汤,既能驱寒又能解暑。


虽然今年三伏天只有30天,但“双重拉尼娜”带来的气候挑战可不小。今年的三伏天虽然只有30天,但高温天气可能依然会很“凶”。大家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平安度过这个夏天!你对今年的三伏天有什么期待或担忧?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