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丁香护士 (转载已获授权)
静脉导管留置期间可出现感染、堵管、非计划性拔管等并发症,如果在日常维护时注意预防,则能避免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我们结合案例,来聊聊日常维护时容易被忽略的三个细节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
案例一:穿刺点渗血
患者是一位肿瘤患者,因化疗需要,在右侧颈内静脉留置了中心静脉导管。前一天刚刚更换过敷贴,次日见穿刺点有陈旧性渗血。
经评估,患者的血小板、凝血功能都在正常范围。进一步了解,患者晚上曾经大便时用过力。估计出血就是这个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揭开敷贴后,要将导管的卡扣取下来,把沉积在卡扣上的血迹彻底擦拭干净,否则容易导致局部感染,甚至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如下图:
待皮肤消毒、自然待干后,采用无张力的手法将透明敷料固定好。
为预防穿刺点渗血,建议穿刺点放置藻酸盐敷料,既能止血,又能迅速吸收渗血和渗液,避免渗血残留在卡扣中。
案例二:导管固定不妥
下图为患者当天刚置入的颈内静脉导管。由于天气炎热 ,患者有出汗,敷贴已经发生了卷边。再加上置管当时,外露导管有一大截都翘在透明敷贴外面,稍不留意,随时都有发生意外拔管的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护士在巡视病房时发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对敷贴进行重新固定。同时,向患者和家属做好宣教,敷贴出现卷边、脱落要随时报告医护人员。
案例三:导管部分堵塞
某日,责任护士小 A 在给患者输液前进行导管功能评估,发现该导管能抽出回血,但推注时似乎有点阻力,尤其是接上输液器滴注时,滴速不是很快。
小 A 护士让笔者去评估一下导管功能。当时在推注时的手感有点不一样,虽然不是很通畅,但也不需要用力就能推进的那一种。
这时,责任组长小 G 刚好走进病房。她仔细观察了穿刺点周围的导管,发现这根导管呈「直角」从皮肤出来,这就造成了「机械性堵管」,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需要注意的是:当遇到静脉导管堵管时,首先要排除是不是机械性堵塞,导管是否折叠或扭曲,找到原因后再进行对症处理。对于这例堵塞,需要揭开敷料后调整导管的位置,可以将导管外拉 0.2-0.3cm 再进行固定。
颈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三大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局部感染的预防
1. 严格无菌操作
置管时: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在无菌环境下(如手术室或专用置管间)操作,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及手术衣,铺最大化无菌屏障。
维护时:每日评估穿刺点,换药时使用含醇氯己定或碘伏消毒(以氯己定效果更优),消毒范围≥10 cm×10 cm,待干后覆盖透明透气敷料。
2. 敷料管理:透明敷料每 7 天更换一次,纱布敷料每 2 天更换一次;若渗血、渗液或污染时立即更换。避免敷料潮湿(如出汗、淋浴时使用防水贴膜保护)。
3. 手卫生与导管接口消毒:接触导管前后严格遵循「七步洗手法」,操作时戴无菌手套。每次使用导管前,用酒精棉片(≥70% 乙醇)摩擦消毒接口 15 秒,待干后连接。
4. 监测与评估:每日观察穿刺点是否出现红肿、渗液、压痛等感染征象,记录导管留置时间。疑似感染时,留取导管尖端及外周血培养,及时拔管并送检。
导管脱落的预防
1. 妥善固定:使用透明敷料+无菌胶带双重固定,必要时采用缝线进行缝合固定,或采用专用固定装置(如 StatLock)。避免导管受压或牵拉,外露部分呈「S」形或「U」形弯曲固定。
2. 患者教育:指导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如颈部过度扭转)、穿衣时勿勾扯导管。对躁动或意识不清者,使用约束带或专人看护。
3. 日常维护:换药时检查固定装置是否松动,缝线是否断裂。记录导管外露长度,班班交接,发现移位及时处理。
导管堵管的预防
1. 正确冲封管:每次使用后采用「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生理盐水 10 mL 或肝素盐水,浓度遵医嘱)。输注高渗药、脂肪乳或血液制品后立即冲管。
2. 避免血液反流:输液结束时关闭导管夹,避免负压回血。使用输液泵时确保管路通畅,防止输液中断。
3. 药物配伍禁忌:多种药物输注时注意相容性,间隔时用生理盐水冲管。
4. 定期评估:发现流速减慢时,勿强行冲管,可尝试回抽或使用尿激酶溶栓(需医嘱)。
其他综合措施
1. 团队协作:建立导管维护标准化流程,定期培训考核。
2. 尽早拔管:无需保留时及时拔除,减少感染风险。
3. 信息化管理:电子系统提醒维护时间,记录并发症事件。
参考文献:
1. 中华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委员会. 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 中华护理杂志,2019,54(9).
【全程实战班】专属计划,精准提分测弱点+定制方案,直击短板效率翻倍!
分周攻克高频考点,省时省力稳提分!考纲考点全覆盖,难点速攻无遗漏!
名师直播讲解,互动答疑扫清障碍!立即领计划2025高级职称一次过!
想一次通关?
用考试宝典
有件事麻烦您:
微信规则有变
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将“护视”公众号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