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上午,我馆举办“记忆·未来——2025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教育活动”。现场,教育专员邀请社区青少年学生代表、观众、纪念馆馆员代表等共同参与,用AI赋能历史,带来全新体验。

活动现场,AI赋能四个小情景,让我们一同聆听历史诉说——

情景一:用AI为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鼓楼医院美籍护士伊娃·海因兹的黑白照片上色。

1937年,当外国人纷纷撤离时,65岁的伊娃·海因兹留守南京鼓楼医院,救助难民。图为海因兹照顾因战乱造成的孤儿 采自《南京难民区百日》

来自斯里兰卡的赛米,目前在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就读建筑学专业。他说:“看到大家用AI技术将国际友人海因兹的黑白照片变成彩色,我感觉很温暖。用AI赋能,让历史说话,很有温度。这让当年海因兹留下来救助难民的故事深入人心,让我们对她有了更丰富地理解。”


情景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本该拥有幸福的童年,却因日军的入侵和屠杀,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现场用AI技术还原幸存者的童年,如果没有战争,幸存者的童年或许是这样……

来自埃及的留学生法易说:“看到纪念馆运用最新的AI技术,修复历史记忆,特别是复原了年迈的幸存者的童年照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本该拥有美好的童年。参加今天的活动,让我铭记1937年在这座城市发生的灾难,也要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情景三:请DeepSeek给国际友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写一封信:


情景四:寄语未来,在明信片上写一段祝福给10年后的自己,投入“和平记忆箱”,相约2035年拆封。


“希望南京大屠杀惨案永远提醒我们,要 铭记历史,不让悲剧重演”


“来纪念馆参观学习吧,希望看到未来的中国更加美好和繁荣。”


“愿和平如种子,深植每个人的心田;愿和平如阳光,温暖世界上每个角落;愿和平如空气,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吸”



安徽淮南观众朱洪带妻儿一同参观纪念馆。上一次来参观时,他刚从大学毕业。时隔十多年,感觉纪念馆变化很大,“更科技了,更人文了”。他说:“主要是让7岁儿子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恰好遇到国际博物馆日,纪念馆举办活动,我们都觉得很有意义。”朱洪一家在现场听得很感动。儿子朱子逸说:“我最大的感受是,要牢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新南京人刘宇和周学学夫妇带着5岁女儿刘伊柠一同参加了活动。妈妈周学学说:“听到讲述者们的讲述,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孩子现在还在读幼儿园小班,她很喜欢画画。今天回去后,让她把和平鸽等美好的事物画下来。”



开学第一课

·编 辑:俞月花

·摄 影:吕 品

·摄 像:赵伊汉

·审 校:李 凌 李雪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