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争议始于 SU7 Ultra 的核心卖点之一 ——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根据小米汽车官方资料,该配件采用 “赛车级碳纤维材质”,拥有 “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可实现 “前部空气高效导流”“辅助散热”“提升下压力” 等功能,甚至被宣传为 “冲击纽北赛道的关键性能部件”。这一表述吸引大量消费者为其买单,部分车主甚至因等待该配置交付而延长提车周期至两个月。
然而,首批车主提车后却发现实际体验与宣传存在显著落差。车主实测显示,通过鼓风机模拟气流时,前舱盖风道出口的纸巾未出现任何飘动迹象;更有车主拆解部件后发现,所谓 “双风道” 内部结构并未与刹车系统或轮毂散热通道连通,仅为外观复刻的装饰性开孔。“花 4.2 万买了个‘假风道’,这不是欺骗消费者吗?” 一位 SU7 Ultra 车主在维权视频中表示。
事实上,早在 2025 年 2 月 26 日,小米汽车官方曾发布答网友问,强调该前舱盖 “完全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雷军在直播中也提到 “内部结构改动,双风道导向轮毂散热”。尽管相关表述在后续被修改,但已吸引大批用户为 “性能提升” 付费。如今,这些宣传内容被车主视为 “虚假承诺”,成为维权的核心依据。
车主维权:从个体质疑到集体行动
随着实测视频在社交媒体扩散,维权声音迅速发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 200 名车主加入退车维权群,部分车主委托律师向小米汽车发送律师函,要求退车并赔偿损失。在一段流传广泛的三分钟联合声明视频中,数十名车主展示订单截图,集体喊出 “我们要退车” 的诉求,并质疑 “企业过失为何要消费者买单”。
维权车主的诉求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认为小米汽车存在虚假宣传,碳纤维前舱盖的实际功能与宣传严重不符,构成消费欺诈;其二,即使官方解释为 “表达失误”,也应由企业承担全部责任,而非通过赠送积分等方式 “草草了事”。“我们不需要积分,只想要一个诚实的交代。” 一位来自上海的车主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 SU7 Ultra 首次引发争议。4 月 30 日,小米汽车通过 OTA 推送 1.7.0 版本更新,为车型新增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 功能,要求用户通过刷赛道成绩解锁半数马力(从 1500 匹降至 750 匹)。这一操作被车主视为 “强制绑定赛道体验”,不仅侵犯了用户对车辆性能的自主选择权,也削弱了产品核心卖点。尽管小米汽车已暂停推送并承诺修复,但连续的负面事件加剧了用户不满情绪。
从 “表达不清” 到 “解决方案” 的争议
面对舆论压力,小米汽车在 5 月 10 日凌晨发布官方回应,承认 “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提出两项解决方案:一是为未交付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免费更换为铝制前舱盖;二是为已提车或在 5 月 10 日前锁单的碳纤维前舱盖用户赠送 2 万积分(约合 2000 元人民币)。然而,这一回应未能平息车主怒火,反而被质疑 “避重就轻”。
“积分补偿无法弥补我们的信任损失,更无法解决虚假宣传的法律问题。” 维权车主的代理律师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商家存在虚假宣传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货并主张三倍赔偿。部分车主甚至认为,小米汽车在明知前舱盖功能与宣传不符的情况下仍继续销售,涉嫌故意欺诈。
对于 “刷圈解锁马力” 的争议,小米汽车表示已暂停相关功能推送,并启动新版本开发,预计 4-8 周内解决。但车主们认为,这类涉及核心性能的功能调整,应在推送前充分征求用户意见,而非单方面强制实施。“我们购买的是一辆完整的车,不是需要不断‘解锁’的半成品。” 一位科技行业从业者车主评论道。
营销边界与用户权益的平衡难题
小米 SU7 Ultra 的退车风波,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营销与产品落地矛盾。在 “造车新势力” 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企业为吸引眼球往往夸大甚至虚构技术卖点,而当产品交付后,实测效果与宣传的落差极易引发信任危机。此次争议中的碳纤维前舱盖,正是典型的 “概念先行、落地滞后” 案例 —— 原型车的赛道性能被直接套用到量产车上,却忽略了成本控制与技术实现的现实限制。
事实上,类似问题在行业内并非孤例。此前某新势力品牌曾因 “自动驾驶级别虚标” 引发诉讼,另一品牌则因 “续航里程宣传与实测差异” 被消费者协会点名。随着监管趋严,2024 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新能源汽车广告监管指南》,明确要求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不得含有虚假或者误导性信息。此次小米汽车的宣传争议,或将成为检验监管落地效果的典型案例。
对于消费者而言,此次事件也敲响了理性消费的警钟。新能源汽车作为高度技术化的复杂产品,其营销话术往往包含专业术语,普通用户难以快速辨别真伪。业内专家建议,购车前应仔细查阅官方技术文件,参考第三方实测数据,并保留宣传材料作为维权证据。“市场需要创新,但创新不能以牺牲用户信任为代价。”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表示。
小米的 “至暗时刻”:品牌危机与未来挑战
在退车风波发酵之际,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于 5 月 10 日通过微博罕见发声,坦言 “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并透露曾因情绪低落取消会议、暂停社交媒体互动。这一表态被外界解读为小米汽车面临的压力已传导至集团核心管理层。
事实上,小米汽车自 2023 年成立以来便备受关注,SU7 系列作为首款车型,承载着 “造车梦” 的关键开局。此次争议不仅可能影响 SU7 后续销量,更可能动摇投资者与合作伙伴的信心。数据显示,小米汽车股价在 5 月中旬出现波动,部分券商下调了其评级。
面对危机,小米汽车的当务之急是妥善处理车主诉求,重建信任。法律界人士建议,企业应主动与车主协商,提供包括退车、赔偿在内的多元化解决方案,而非局限于积分补偿。同时,需加强内部审核流程,确保宣传内容与技术实现的一致性,避免类似事件重演。
争议背后的行业转型阵痛
小米 SU7 Ultra 的退车风波,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中 “重营销、轻落地” 模式的缩影。当资本热潮退去,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回归本质 —— 真实的性能、可靠的质量与诚实的沟通。对于小米汽车而言,此次危机既是一次品牌 “大考”,也是调整战略、回归用户价值的契机。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如何在创新营销与诚信经营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决定未来发展能否可持续的关键命题。随着监管与消费者意识的双重提升,“靠噱头造车” 的时代正在远去,唯有脚踏实地者,方能在竞争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