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假期,河南博物院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量游客,河南博物院发布郑重声明,表示馆方注意到有不少观众因在第三方平台购买所谓讲解加门票服务导致无法入馆,此类现象已严重影响公众合法权益和良好参观秩序,馆方已委托法律顾问予以取证。
不只是河南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在近日也发布了类似声明,即注意到第三方网络平台上出现了部分商家和个人未经山博授权,售卖山博门票、讲解服务、深度游、研学游、教育活动、文创产品等。还有多个博物馆就非馆方讲解做出了规定。这些声明和规定对保障游客权益很重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式旅游,而是需要讲解服务以便对博物馆等进行深度体验。这让第三方平台上的部分商家和个人看到“商机”,推出所谓“买讲解保进馆”服务。部分游客,或许是因为预约不到博物馆门票,或许是不了解第三方讲解服务真相,上当受骗。
过去第三方讲解服务就因为讲解不专业备受质疑,比如内容漏洞百出,夹杂野史秘闻,这显然歪曲了历史,对游客造成了误导。而第三方平台出现的“买讲解保进馆”服务,性质和问题更严重,因为游客花钱购买讲解加门票服务后,连博物馆的大门都进不去,更别说参观博物馆。
众所周知,我国博物馆早就进入免费开放时代。2008年,相关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后,包括省级博物馆在内的绝大多数国有博物馆都实行免费开放。但第三方平台的商家和个人,与“讲解服务”挂钩售卖门票,实际上把免费门票变成了收费。
更不可接受的是,部分游客在第三方平台购买“买讲解保进馆”服务后,由于博物馆方不认可,导致无法入内参观。而博物馆方拒绝这部分游客入内也合情合理:一来,博物馆方并未授权第三方平台提供讲解服务;二来,第三方讲解也不专业;三来,破坏了博物馆公益服务形象。
对游客来说,花钱“买讲解保进馆”后无法进馆,无疑上当受骗了。即便第三方平台退款,也让游客错失游览机会。如果第三方平台不予退款,就涉嫌诈骗,情节较轻的,应以《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情节较重的,以涉嫌诈骗犯罪进行追责。即对“买讲解保进馆”应以诈骗论处。
要从根本上遏制非馆方讲解以及“买讲解保进馆”等服务乱象,既需要博物馆加强巡逻,将野导游、野讲解驱离博物馆,使其无法在博物馆立足,倒逼其退出旅游市场;更要根据游客需求增加馆方讲解服务,以“良币驱逐劣币”。同时,博物馆方对第三方平台的商家也要取证追责。
非馆方讲解服务出现且被不少游客所选择,根本原因是,越多越多游客从“浅旅游”进入“深旅游”,需要讲解服务,而很多博物馆的馆方讲解服务无法满足游客需求。所以,博物馆既要看到游客需求的变化,也要看到馆方讲解服务供给不足。如何去增加馆方讲解服务,值得思考。
去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召开座谈会指出,无论是否允许引入第三方介入,都要深刻认识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政治性、专业性,对合作伙伴则要强调博物馆讲解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只有馆方讲解才能满足“四性”,博物馆既要增加讲解员,也可与志愿者组织合作,引入智能机器人讲解。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账号文章,请订阅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