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稀土断供:美国军工与科技巨头的“窒息时刻
近期,美国国防部一份内部报告引发轩然大波:F-35战机的稀土库存仅能维持6个月生产,而特斯拉的“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因稀土永磁体断供已被迫推迟量产。五角大楼的焦虑与硅谷的哀叹,共同指向一个事实——中国对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断了美国军工复合体与高科技产业的“生命线”。
特朗普政府曾试图通过《美乌稀土协议》拉拢乌克兰,甚至借英国媒体向中国施压,但现实却残酷至极: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美国唯一的稀土矿芒廷帕斯开采的矿石仍需运往中国加工,最终以高出成本7倍的价格回购。更讽刺的是,美国防部秘密启用的战略储备稀土中,83.7%的进口量仍依赖中国,重稀土依存度高达97%。
“我们的F-47战机还在图纸上,中国人的六代机已经试飞了”——美国《防务新闻》的这句评论,道出了这场博弈的荒诞本质 。
二、中方的“弹性博弈”:从技术垄断到外交智慧
面对美国关税霸凌与科技围堵,中国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反制策略。4月,中方宣布对钐、钆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并同步打击稀土走私,查获案值超80亿元。
但政策并非“一刀切”:5月中旬在中美发布联合声明后,中国开始有条件放开部分稀土出口,先后允许4家新能源企业向欧洲、越南供货,但严格禁止转售美国。这种“弹性管制”既掐住美国命脉,又为谈判留下空间。
在5月15日以及16日的外交部例会上,路透社对同一个问题询问了两次,那就是中方同意对美解除的出口管制清单中,是否包含稀土矿物和磁铁。很显然,一直拿不到稀土,特朗普彻底急了,这才借助英国媒体试探中方的态度。
对此,外交部的回应可谓滴水不漏:“建议询问主管部门”——既释放谈判信号,又避免承诺兜底。这种“以静制动”的策略,背后是中国对稀土全产业链的绝对掌控:从开采到分离提纯,中国掌握439项稀土萃取专利,能将17种元素分离至99.9999%的军工级纯度,而美国本土最高仅达99.5%。
三、美国的三重困局:资源、技术与产业的“死循环”
1. 资源依赖的致命短板
美国重稀土储量不足全球5%,唯一在产的芒廷帕斯矿以轻稀土为主,而制造隐身战机涂层、导弹耐高温部件的镝、铽等中重稀土几乎全部依赖中国。
2. 技术代差的无法跨越
美国曾试图在加州自建稀土精炼厂,但中国“稀土串级萃取”技术的高纯度与低成本,让美企望尘莫及。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分离工厂,仍需将半成品运往中国精炼。
3. 产业空心化的反噬
F-35战机每架需417公斤稀土,而六代机F-47的需求量翻倍。洛马公司因稀土短缺导致23%现役战机趴窝,特斯拉机器人量产计划搁浅,产业链震荡波及汽车、电子等万亿级市场。
四、美企“反水”与特朗普的战略误判
稀土短缺的压力正撕裂美国内部。特斯拉、雷神等巨头联名抗议,要求政府优先解决供应链危机而非加码关税战。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MP Materials公司因对华出口停滞,股价暴跌近10%,年亏损达6500万美元。
特朗普的误判更暴露其战略短视:
误将稀土视为“短期筹码”,忽视中国自2012年起布局的《稀土管理条例》与“一带一路”资源整合;
低估技术壁垒,以为控制矿山即可掌控产业,却不知从建厂到培养熟练工人需15年周期;
迷信“盟友替代”,但欧盟因新能源车供应链瘫痪自顾不暇,日本在马来西亚的加工中心纯度不足军工标准三分之一。
五、中方的底牌:兑诺优先,博弈长期化
中国的核心诉求清晰:美方需先取消对华加征的24%关税,而非以“芯片禁令”作为谈判筹码。5月在日内瓦谈判后启动的“90天缓冲期”实为观察窗口——若美国在台湾问题、科技打压上继续挑衅,稀土管制随时可能升级。
这种“战略调节器”逻辑的精妙在于:
既反制霸凌,通过精准打击军工与科技领域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
又避免“资源武器化”标签,以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的姿态占据道义高地。
六、未来变局:中国为何手握“非对称优势”?
1. 美国破局无门
格陵兰岛稀土项目受环保抗议与法律障碍制约,欧盟拒绝为美“火中取栗”,国内精炼厂建设需10年以上。即便特斯拉申请“民用出口许可”,审批流程也需数月。
2. 中国的底气
全产业链护城河:从江西离子型稀土矿到包头稀土高新区,中国形成“开采-分离-磁材-回收”闭环;
市场反制力:全球最大稀土消费市场+对韩越“转售禁令”,构建起孤立美国的“朋友圈保护网”。
结语:稀土博弈的本质是“自主可控”的宣言
当F-35因缺稀土涂层而停飞,当特斯拉机器人因磁体断供沦为展厅模型,这场博弈已超越贸易战的范畴——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单边遏制无法扼杀技术自主,霸权逻辑难敌产业链韧性。
中国以稀土为支点,撬动的不仅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反思,更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序幕。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当中国掌握从矿山到实验室的全链条,任何地缘博弈都难以撼动其主导权。”而美国的困境终将证明:平等兑诺才是破局之道,傲慢与短视终将反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