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虎说天下
当美国试图以 90 天缓冲期为新一轮打压铺路时,金灿荣教授的分析直指要害:美国很可能是想利用90天的时间,加快储备一些物资同时找个替代,待国内民众不滿情绪好些时,发起新一轮更加凶猛的攻击
表面上看,所谓的关税调整 "善意" 背后,实则是为了完成两项紧急战略准备:其一是紧急囤积稀土等战略物资。美国国防部报告显示,其军工体系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超过 70%,F-35 隐身战机每架需消耗 417 公斤稀土,"战斧" 巡航导弹单枚耗用 1.2 公斤稀土,而这些关键材料的加工提纯高度依赖中国技术。若禁运持续,美军装备生产将在 18 个月内陷入停滞,因此美国试图通过 90 天窗口期,利用盟友体系在全球抢购稀土以缓解供应链危机。
其二是寻找替代来源与重建产业链。美国政府计划投入 35 亿美元启动 "稀土独立计划",试图在澳大利亚、蒙古等国建立替代供应基地,但现实困境在于:蒙古虽有 3100 万吨稀土储量,却缺乏开采加工技术;越南 2200 万吨稀土多为低端轻稀土,无法满足高端军工需求;澳大利亚现有产能仅为中国的 1/20,且精炼技术依赖中国专利。更严峻的是,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即便不计环保审批,其本土重建一座稀土矿需 15-20 年,精炼产能恢复需 29 年以上 —— 这意味着美国的 "去中国化" 计划远水解不了近渴。
这种 "囤货 + 拖延" 的策略并非首次使用,2018 年贸易战期间,美国就曾以 "谈判" 为烟幕弹争取时间,最终对中国加征 2500 亿美元关税,历史教训警示我们对美国的战略欺骗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中国稀土的战略威慑力,源于其在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双重垄断地位。从产量看,中国供应全球 60% 的稀土原矿,中重稀土产能占比高达 98%,而这类被称为 "战争稀土" 的资源,是制造导弹制导系统、隐身战机涂层、核潜艇电机的核心材料。
美军每艘 "弗吉尼亚" 级核潜艇需消耗 4.8 吨稀土,其中 90% 依赖中国加工。从技术看,美国唯一的稀土矿 —— 芒廷帕斯矿开采的矿石必须运至中国江西提纯,因为美国缺乏稀土分离、金属冶炼等关键技术,即便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的马来西亚工厂,其核心分离技术仍来自中国专利授权。这种 "矿在美国,加工在中国" 的格局,构成了中国对全球稀土产业链的 "技术护城河"。当中国对钐、钆、铽等 7 种中重稀土实施出口许可制,并启动打击走私专项行动(2025 年前 4 个月查获 80 亿元走私案,同比增长 300%),美国立刻陷入 "正规渠道卡死、走私风险激增" 的困境,其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警告,F-35 生产线可能在 2025 年第四季度停产,每周损失达 2.3 亿美元。
面对美国的战略算计,中国正以 "禁运 + 挂钩 + 产业链纵深" 的组合拳破局。在管制层面,中国建立稀土出口溯源机制,要求企业提交 "最终用户承诺函" 并通过区块链全程追踪,同时与俄罗斯、南非等国建立 "资源安全联盟",切断美国通过第三方转口的可能。
在金融层面,将稀土与黄金挂钩的战略堪称神来之笔:中国稀土集团已与 17 国签署人民币结算协议,2025 年一季度人民币结算占比达 42%,同时计划发行 "稀土主权债券",以资源为抵押吸引国际资本,此举不仅稳定了稀土价格,更构建了绕开美元的新型融资渠道,直接冲击美国的金融霸权根基。
美国的 90 天缓冲期,本质是其国内政治矛盾的 "止痛贴",但中国的反制早已超越短期博弈,将稀土禁运纳入《中国制造 2025》的长期战略布局。从缅甸到巴西的海外稀土权益产能建设(2024 年已达 8 万吨),到稀土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绑定,中国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
90 天的倒计时不是终点,而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制高点上,书写科技强国新篇章的起点。
更多精彩资讯分享公众号:明公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