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梳子姐

前些日子,某地有个县发生了因饮酒导致的事故,结果把事情闹大了,让很多人都受到影响。

当时我就预测,肯定会进行大范围的整治行动,至少三两个月内餐饮相关行业不会太忙碌。

听一位体制内朋友讲,每天早晨上班的时候,已经有人拿着酒精测试仪在办公楼开始随机测酒精了,也没说不让喝酒,就是测测看谁喝酒了,还是挺吓人的。

早上看到一段视频,某地有个县召开会议,专门整治违规行为,各相关负责人现场签订承诺书,签完后交给主要负责人保存。

回头查了查详细情况,为压实责任,这个县层层签订承诺书,各个部门班子成员与主要负责人签承诺书,各科室负责人与上级责任人签承诺书,通过层级签订实现全员覆盖,每个干部职工都有书面承诺。

签订承诺书,看似很有必要,但仔细推敲起来会发现其中问题很多。

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种承诺书有多大约束力。

别说签承诺书,那些信誓旦旦的人,不也是说一套做一套,该怎样就怎样么。

这年头,诚信似乎越来越稀缺,谁还会把承诺当回事?

若被动的承诺能管用,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第二个问题,对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有必要用这种管束方式吗?

具备最基本的认知能力,是成年人该有的素养。

拿出管理幼儿园小朋友的招数去管理成年人,只能是徒增形式主义。

道理讲清楚了,规定讲明白了,谁出问题就依法依纪处理谁,这么简单的逻辑,为什么搞得那么复杂呢?

第三个问题,一个人究竟要签多少承诺书?

有些问题确实需要重视,需要签承诺书来加持,那么除了这一个问题,其他方面问题是不是也要签承诺书以示重视呢?

若每个具体问题都签一本承诺书,这得消耗掉多少纸张?

有位朋友聊过自己的亲身经历,Y情期间家人身体突然不舒服,着急去医院做检查,但小区把门的谁都不敢放他们出去,最后费了很大劲,找了好多人才勉强通融让他们去医院,前提是必须签承诺书,承诺一切后果自负。

他说根本没看承诺书的内容就签了,家人健康最重要,根本没心思去管那些承诺书的内容。

既然承诺无用,那么签承诺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是管理者留的后手,万一有谁出了问题,就把承诺书往桌上一摆,至少可以免除或减轻责任。

准确地说,承诺书属于留痕范围,意思是我该开的会开了,该搞的教育搞了,该提的要求提了,剩下再违规就与我没关系了。

明明知道这是形式主义,但为了规避风险和责任,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基层确实很难,头痛的时候赶紧医头,脚痛了又忙不迭医脚,上面强调什么就使劲抓什么,至少保证先过关再说。

五一期间,某地发生了交通事故,事发后当地很快在公交站与马路中间安装了防撞柱。

出了问题马上采取措施,看起来表现很完美实际经不起推敲,只在公交站台安防撞柱有用吗?

马路边的商场、商店、饭店,这些地方要不要也安防撞柱?

照这个逻辑推理,是不是所有马路边都加防撞柱?

解决醉驾问题不在于安了多少防撞柱,解决吃喝问题不在于签了多少承诺书,用一个问题解决另一个问题,只会摁下葫芦浮起瓢,像无头苍蝇般疲于奔命。

写到这里,想起北京一家官媒对“掼蛋”游戏进行严厉批判的闹剧,在他们眼里,这项活动成了问题的根源。

难道没有这项活动就不会产生其他问题了吗?

就事论事,形而上学,抓住细枝末节的事过度用力,只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到最后芝麻也剩不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的出现取决于背后的逻辑和文化基因。

大自然中的问题不可能被彻底消灭,人性中的某些特质也不可能得到彻底改变。

如何秉持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求得最大公约数,需要智慧和能力。

--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yanbaoer2024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