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想要立案。”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立案窗口,一位聋哑人着急地用手向法官比划。

法院的“助残绿色通道”

张石(化名)来法院申请宣告父亲无民事行为能力,他的女儿是一名未成年学生,请假陪同到法院立案。

立案窗口随即开通“助残绿色通道”,并安排手语翻译志愿者指导立案。

“张石情况特殊,后续再通知他到法院进行鉴定前的调查存在一定困难,今天一起完成该案件的笔录调查工作。”立案法官说道。

通过志愿者和女儿的翻译,张石顺利完成了鉴定前调查。同时法院委托鉴定机构协助提供上门鉴定服务。

无声的“巡回法庭”


“现在开庭。”

在长宁法院设立于区残疾人联合会的巡回审判法庭里,面对严肃的庭审,张石显得格外焦虑和紧张,指尖不断在空气中急促地划动。

手语翻译人员全过程参与,同步翻译庭审内容,确保“沟通零障碍、程序无盲区”。

庭审前,法官已多次走访张石所在社区、居委会、辖区民警等,了解张石家中情况。

法庭根据本案鉴定结果中对其父亲身体状况的认定,结合走访情况,依法对张石申请宣告父亲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一案作出判决。

“谢谢法官。”张石用手比划着。


“这是一场有温度的庭审,让我看到‘无碍’和‘有爱’。”

“虽然是一场‘无声’的庭审,我感受到法官做了很多庭前工作,又温暖又公正。”

现场旁听的社区助残志愿者说道。

“这是长宁法院依托设立在我们残联的‘彩虹桥’法治工作站,打造无障碍诉讼服务的一个案例,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切实加强对残疾人群体的法律服务相结合的生动实践。”长宁区残疾人联合会一位工作人员说。

一直以来,长宁区法院与长宁区残联共同致力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诉讼服务,开辟助残绿色通道,提供立案指导、巡回法庭等便民服务,以“一站式”诉讼服务减轻特殊群体诉累,充分保障残疾人诉讼权利。

供稿 |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诉调对接中心)

文字 | 刘敏

图片 | 金文斌

责任编辑 | 阮韦涵

编辑 | 金文斌 谢钱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