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战抗日贡献,按照西方历史叙事,美国才是抗日主力,消灭了上百万日军,中国只是抗日配角,在其中的作用无关紧要,基本属于“坐等胜利”。

问题在于:在欧洲战场上,西方淡化苏联二战贡献、抬高自身贡献已是石锤,那么在亚洲战场上,美国抗日贡献有没有被高估,中国贡献有没有被低估呢?接下来不妨看一看日本征兵变化,通过日本征兵标准观察日军战斗力的变化,进而判断中美抗日贡献。


首先,七七事变前后

七七事变前后,日本现役军人素质的确很高,当时可能也就德军可与之相比。

比如,日军文化水平基本达到初中以上,普通士兵可以看懂作战地图,而当时中国往往连长以上军官才能看懂地图;作战训练充分,战术执行力强,士兵枪法很准,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士兵可在200-300距离击中对方头部,中国士兵远远不如,其实中国国力不行,训练损耗都很心痛,哪能充分训练。

再加上由于武器、后勤等的差距,于是七七事变之后中国的确难以抵挡,日军死一个,往往中国士兵要死多个。


其次,1938年之后

虽然日军很强,但中国士兵非常顽强,再加上战线不断扩大、中国又坚持抵抗不投降,于是日军战损人数激增,比如台儿庄战役中,日军就伤亡2万多人。因为战线很长,到处都在战争,很多战争中尽管日军伤亡不大,但积少成多,整体上日军伤亡数量就变大了。其中,比战死更多的是受伤者,里面又有很多人只能退役。

面对这一情况,日本必然要补充兵源,同时战线越来越长,本身也需要增兵,因此日本只能不断征兵,而且入伍标准也随之下降。1938年,日军对新兵的要求是人均身高1.65米、体重65公斤,整体来说标准还是不低。


征兵标准下降,同时缺乏足够训练(后来是边打边练,甚至残忍的拿中国俘虏、平民练胆,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一点),必然导致战斗力出现一些下降。

其中,因为日本人口有限,适龄青壮有限,于是1938年日本开始征招“朝鲜兵”,此时应该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补充,只是征兵3000人。


第三,1941年之后

1938年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逐步稳住阵脚,尽管整体败多胜少,但一方面几场会战日军伤亡巨大,一方面毕竟很多时候几条命换一条,日军吃不消这种积少成多的伤亡数量。

其中1938—1942年,还爆发过武汉会战、三次长沙会战、百团大战等,武汉会战日军总伤亡大约10-15万‌(含阵亡、受伤、被俘),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共计11万余人,百团大战让日军损失2万多人。


显然,日军需要大量补充兵源,于是1941年日军征兵标准再度下滑,当时身高减到1.49米、体重减少到50公斤。因此,抗战将士称日军为“小日本”,其实是有根据的。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日本士兵的训练更少,基本上达不到七七事变前的一半,由此必然导致战斗力进一步下滑。


第四,1943年之后

因为战线越来越长,战损越来越大,就需要更多兵源,于是一方面降低征兵标准,一方面从其他地方征兵。

1943年,日本征兵标准又一次下调,身高减到1.46米、体重减少到47千克。其中,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训练了,日军战斗力进一步下降。


同一年,日本将朝鲜纳入本土征兵体系,强制征兵开始。日本战败前,共征召了约24万朝鲜籍士兵入伍,其中约9万为陆军,2万为海军。

第五,1945年之后

1945年之后,日本提出“一亿玉碎”,广义上已经没有征兵标准,已经不分男女,大概只有活人与死人区别吧。


以上是二战日本征兵标准大致变化,据此可以看到三点:

其一,日军在中国伤亡很大,真正的精锐部队大量损失在中国,而中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前期军队损失非常大。

而连5个月都没能坚持的英法美荷(在东南亚殖民地,450万平方公里,1.5亿人),如果日军精锐没有损耗在中国,英法美荷估计只会崩溃的更快,甚至印度都可能丢(丢掉印度,英国很可能就会崩溃),接下来更难“收复”。


其二,珍珠港事变发生于1941年12月7日,因此美军遇到的日本陆军,是多次降低标准补充兵源后的日军,是战斗力大幅下降的日军,并没有遇到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中真正的日本甲种师团,最多只是多次补充兵源的很不纯正的战斗力大幅下降的甲种师团。

因此,美军杀伤日军的战果,含金量无疑不足,水分显然很大。


其三,以日本征兵标准不断下降来看,只要中国不投降、坚持抗战,那么即便没有美国参战,最终日本自身也会受不了。因为日本人口不足,而工业化也需要大量青壮,大量抽调工人参军就没有武器优势。但在另一方面,中国在抗战中不断成长,力量越来越强。

因此,没有美国,没有苏联,中国依靠自己也能打败日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