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裂缝能塞进整根手指,玉米苗蔫在旱田里打卷。抽水机喷出的水雾刚落地就消失,老农用裂开的手掌搓着旱死的麦秆。从四月底开始,甘肃多地就再没下过一场透雨。
五月中旬,全省八个城市二十几个县陷入旱灾,近两百万亩庄稼旱黄。五十多万亩土地干得播不下种子,泥土硬得像石块。政府派来农业和水利专家,发了抗旱指南教农民补救。
小麦要少浇勤浇,玉米苗得赶在半夜气温低时浇水。
可很多地方水井早已干涸,水泵空转抽不出一滴水。
撒下的种子要么不出芽,要么刚长出苗就蔫在地里。有些村子不得不翻耕旱死地,打算改种耗水少的荞麦。但新种子需要县里统一调拨,农民们只能日日盼着运种车。
气象台预报,六月份全省可能依旧无有效降水。村里老人说,这旱情比前两年严重得多,土壤墒情差到极点。年轻人聚在一起商量,要不要暂时放下农田出去打工。
野草晒得卷成细条,连耐旱的蒲公英都耷拉着脑袋。抗旱指南里的节水技术,在无水可用的田地里难以施展。部分地区开始调度应急水源,优先保障人畜基本用水。
但农业灌溉用水依旧紧张,秋粮生长关键期面临考验。我看着田地里农民反复查看土壤的模样,心里揪得慌。
这场旱灾不仅关乎收成,更牵连着无数家庭的生计。当土地干渴到连种子都难以存活,抗旱成了一场硬仗。
各地储备的抗旱物资能否及时到位,成了眼下的关键。人工增雨作业需要合适气象条件,可天空始终万里无云。每一片旱黄的叶子,都是对节水措施的无声催促。
如何在干旱频发的年份保障粮食安全,值得深入思考。农田里的裂缝,既是自然的警示,也是对应对能力的考验。希望更多人关注这场旱情,助力西北旱区渡过难关。
每一滴水都系着收成,每一次等待都盼着甘霖。